文学作品阅读

北有照金_后记

曾曦
中国历史
总共90章(已完结

北有照金 精彩片段:

后记

酝酿了好几年,总算有了这份不尽成熟的答卷。

几年来,从原单位“内退”之后,自己感觉到像一只断了线的自由飘飞的风筝,开始还有些不大适应一,但随着时日的流逝,心情也渐渐平静了下来。打了“铁饭碗”(现在原单位经营不善已成了‘泥饭碗’),为生计奔疲,先是教书,后又做生意。又是教书,同时又在几个单位兼职打工,虽做不了大主,但也还是厂长经理之类。慢慢的,在生活的酸甜苦辣和苦累中就有了丝丝窃喜:虽然无了固定的收入,但却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于是,在时光的消磨中就逐渐抛却了之前所有的龌龊和不快,将所有的经历投入到了世俗的挣钱当中。开始时对于自己爱好的文学稍有冷落,但常驻厂子里生活的孤寂和恬静,又不得不在忙里偷闲,与自己所钟爱的文学“神会”。这一段时日,蒙过去的一些老领导不弃;承文友和老师们关怀;得老朋友们的亲切问候,生活节奏很快,但在生机的筹谋里和文字的徜徉中,也算过得舒舒服服和快快乐乐。

有时候想想,对于生活,无需苛求,无需承诺,只要有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感觉就好。人生总会有许许多多的变故,有时不可预测也无法避免。或许生命本身就是悲哀的,在你没有需求的时候,有些东西就糊里糊涂地来了;而在你万般苛求的时候,它又莫名其妙的失去了。那些曾经是难以为继的梦想,那些曾经失落的希望,都在不知不觉中都会随风飘逝。在遭受了人生的重大挫折的时候,我在一种隐隐心痛和难以形容的失落中支撑着生命,在一种无端的假设和莫名其妙的期待中徘徊。慢慢的,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我的心情渐渐地平静了下来,学会了平静而无怨地蛰伏在这个被上帝记起而又被时不时无情狠狠抛弃的世界,在繁忙的生活激流中逐渐沉淀,用一种古典的心情来静添伤口。对于这本书的成书,本来并没有为自己设定时限和标准,但要十分感谢的是:原铜川市文联的领导吕峻涛和我的好朋友陈琳,以及作协的黄卫平老师把出版丛书的机遇给了我。有了机遇,也迎来了挑战,我便在这个夏秋,挑灯夜战,挥汗如雨,蛰居在渭河一隅,翻阅了大量的史籍和资料,终于完成了这本书的初稿。

应该十分感谢的是,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名誉主席陈忠实老师在百忙中欣然为我这本小册子题写了书名;我的舅爷高树魁老人家曾多次打来电话,作为亲历的见证人。订正了很多史实;我的忘年交李怀德老师帮我收集了很多史料;吴川淮老兄很有心计地给我惠赠了几本可供参考的好书;艾莫、高梅等热心人更是随我爬山涉水拍下了很多珍贵的图片;原单位的康文艺夫妇帮我打出了部分初稿: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同志、我的老表和故里的亲朋都给予了我很大的方便和帮助;耀县党史专题资料集《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成了我成书的最重要资料,我也大段引用了刘西建、郭子文、杨文辉等人编写的综述文章,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相关史实和描写,很可能挂一漏万。错误也在所难免,敬请谅解!

在舒了一口气的同时,期望着能为故里做出更大的贡献!

再一次真诚地感谢为我提供过帮助的每一个人!

曾曦(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铜川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二零零八年仲秋于渭河

作品简介:

照金,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西北部54公里处,地处桥山山脉南端,北倚子午岭,南俯渭北高原,东临咸榆大道,西临陕甘腹地。以薛家寨为中心的照金革命旧址是1933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高岗、王泰吉、李妙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并在此创建了芋园游击队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先烈们据险筑寨,修建哨卡、吊桥等防御工事,创建军械厂、被服厂、红军医院以及指挥部等1—4号红军寨和白石崖万人红军洞,在陈家坡召开了重要的陈家坡会议,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革命文物、历史遗迹以及动人的英雄事迹,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史有“南有瑞金,北有照金”之称。

作者以散文化的笔触,对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脉络,自然山水,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曲折艰辛的革命历程,进行了详细的挖掘和整理,笔端流溢着浓郁的故里情结。介绍了照金背后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祥实地记录了哪个激动人心年代里火红的记忆。在历史的灰烬里和岁月的蹉跎中,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鲜活的照金。

作者:曾曦

标签:曾曦北有照金红军历史

北有照金》最热门章节:
1后记2第五篇 照金故事 匪首张彦宁的传奇一生3第五篇 照金故事 杜衡其人4第五篇 照金故事 百姓段进财趣事5第五篇 照金故事 红军的“军械部”6第五篇 照金故事 李妙斋轶事7第五篇 照金故事 习仲勋在照金8第五篇 照金故事 最早“闹红”的地方9第五篇 照金故事 全歼三县保卫团10第五篇 照金故事 智取照金民团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