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说天下·谋元 精彩片段:
第五章 乾元治国
7、史天泽功成解兵权
1262年,中统三年二月,山东江淮大都督李璮发动叛乱,占据济南。忽必烈北征阿里不哥,先命宗王哈必赤,总督诸路蒙汉军向南平叛讨伐,又增派右丞相史天泽专征,诸将皆受节度。史天泽到达济南,会同哈必赤开河筑环城,筑长围,树林栅,将李璮围困于济南城中达四月之久,城中粮尽,军心涣散,李璮投大明湖自尽未遂而被俘。史天泽立即将李璮在军前处死。
史天泽之所以要匆匆处死李璮,是因为李璮知道的太多了。
十几年前,当金国被蒙古灭亡后,为了拉拢中原的军阀豪族,窝阔台、蒙哥都对他们这些地方割据势力实行怀柔政策,他们被封为世侯和将军,兵民政权出于一家,让他们帮助蒙古人绥靖地方,或帮助他们和大宋作战。
但是,作为一个受儒家思想濡染很深的汉人来说,他们的正统思想还时时作祟。他们看不起这些只会弯弓盘马的人,往往以华夏几千年的文明来俯视他们,把他们看成一伙什么文化也没有,只知杀戮的“匪类”,觉得他们终究成不了大气候。因此,他们往往一面应付着蒙古人,一面却又在一起高谈阔论,把自己的观点毫不掩饰地流露出来。只是后来蒙古人成了气候,特别是忽必烈表现出来了千古帝王的雄才大略,这时他们才死心塌地拥戴他,并为之效忠。现在,李璮却不自量力,竟然趁忽必烈亲征阿里不哥,后方空虚之际叛乱,企图利用拥汉灭蒙的策略得到各路世侯的响应。史天泽认为李璮知道自己及世侯的事情太多了,一旦他被带到忽必烈面前,乱扯乱咬,那自己过去的一切将袒露无疑。李璮自当诛杀,但自己也绝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因此,史天泽斟酌再三,最后还是决定冒险杀死了李璮。
当然,他也知道,擅杀钦犯,在任何朝代都是不允许的。于是,他就连夜上书向皇上请罪。他为自己找了些理由,什么李贼大骂皇上,使人气愤不过;什么咆哮营帐,使人怒发冲冠,等等。
但忽必烈并非好糊弄的。他疑心塞胸,疑虑重重,他对世侯的反感在李璮叛乱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重:他不明白,史天泽为什么要急于杀死李璮?他们之间有什么瓜葛吗?
忽必烈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些汉人幕僚,他们是怎样来到自己的身边的呢?
他忘不了刘秉忠、姚枢、廉希宪、张易、商挺、赵良弼、王文统……他们都是相互举荐来到自己的身边的。他们相互举荐,能不结为朋党,狼狈为奸吗?自己对他们委以重任,但他们是否真的能以儒家的正统思想对待自己?今天有一个李璮,明天还会不会有什么史檀、张檀……更多的汉人世侯反叛呢?一个还好说,一旦他们连成一片,自己将如何应付?
一连串的问号,太多的联想让忽必烈后背冷汗直冒。对忽必烈而言,自金末以来尽专中原兵民之权的大小世侯,无疑是新王朝有效地巩固和强化自身统治的极大障碍。虽然公开称叛的只有李璮和个别响应者,但曾与李璮互相交通、非议朝政的诸侯为数并不少。因而,要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还不到时候。大宋一天不灭,他们思想上还有一天的动摇。一旦操之过急,就会造成兔死狐悲、群起自保,甚至激起更多的反叛。
明白了这个道理,忽必烈便在杀死了李璮的老丈人——中书省平章政事王文统后,果断地停止了对李璮和王文统案情的追究。
一连三天,忽必烈都没有上朝。他惊悸不安,忧愤烦躁,几次在圣安寺作佛顶金轮会,为自己压惊、祈祷,要不就躺在察必皇后的凤帐内望着金顶的廊柱出神。甚至还传出话来告诫史天泽说,要是朕让你们杀什么人,你们可不能立即执行,得迟个三五日,免得杀错了……
忽必烈惊惧不安,汉人大臣们更是如坐针毡。
史天泽明白树大招风的道理。自己作为汉人的世侯,拥有“清乐军”和“黑军”两支军队,蒙古人之所以倚重自己,完全是他们战略上的需要。如今李璮的叛乱,让忽必烈震动不小,也为那些想取缔汉人幕僚的蒙古人提供了口实。虽然自己并不以权重为好,这个忽必烈是知道的。想当初,在窝阔台时,为报兄被杀之仇,自己曾接任大哥史天倪军民之职。打败武仙后,自己即请上奏归职于侄,自己愿退还田间,耕种为乐,此举得到窝阔台的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