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的统一路_第三部 三分归隋 十八、天元皇帝

陈羡
中国历史
总共69章(已完结

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的统一路 精彩片段:

第三部 三分归隋

十八、天元皇帝

历史的巧合常常叫人无奈。从周武帝第一次大举伐齐,到灭齐统一北方,相隔的时间是一年半,而从统一北方到武帝病逝,恰好也是一年半。再过两年半,北周就亡了,作为一个王朝,如此迅猛的衰败速度,称得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尽管时间短暂,武帝还是在统一后的北方大力推行了新政。

首先是大规模释放奴婢和杂户。这一次的废奴令,较之建德元年的那次范围更广,不仅推行到原来北齐的境内,而且不论官奴私奴,一律从良,非常彻底(上一次只有官奴得到释放)。

其次,就是颁行了《刑书要制》。

北齐虽然重视立法,有十分先进的《齐律》,但由于政治极度腐败,法律成了一纸空文。世家大族巧取豪夺、劫掠财物、隐匿户口、强占土地,社会动荡不安。“乱世用重典”,《刑书要制》便是一剂及时的猛药,其中规定:持械抢劫一匹绢以上,不持械抢劫五匹以上,官员监守自盗二十匹以上,小偷及官员诈取三十匹以上(这里绢只是个衡量单位,表示同等价值的财物),地方豪强隐匿户口五户及十丁以上,或土地三顷以上,一概处以死刑。

周武帝一手释放奴婢,一手用重典打击门阀士族,两手抓,两手都很硬,自然获得了关东百姓的支持。同时,他也让天下看到,新兴的关陇集团不仅是新的政治势力,更创造了一种新文化,既不同于过去的汉文化,也不同于过去的鲜卑文化。

按照关陇的模式改造北齐,还包括禁佛。北齐的佛教昌盛,比北周更甚,据说光佛教徒就有三百万以上。攻下邺城后,武帝亲自升殿评定三教,力排众议,下令照搬在北周境内禁佛的办法,佛经、佛像销毁,寺庙收归国家,僧尼编入民户和军户。

面对高家三代始终没能解决的六镇勋贵与汉族门阀的矛盾,武帝充分发挥关陇集团的包容性,以怀柔的方式吸收两派的势力。攻克晋阳时,武帝就下诏:“邹鲁缙绅,幽并骑士,一介可称,并宜铨录。”不分汉人、鲜卑人,不分文臣武将,只要有才干,都可直接转录为北周的官员。灭齐后,武帝又点名召关东门阀的阳休之、袁聿修等十八位名士入关,加以任用,目的就是要使北齐的汉族门阀融入关陇集团(十八人中最著名的,应数《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

大刀阔斧地整顿完北齐旧土,武帝不待休息,便把精力转到对外用兵上。

南方的陈宣帝听说盟友北周灭了北齐,对周武帝的神速赞叹之余,不免后悔动作太慢没分到一杯羹。于是,他命爱将吴明彻再度北上,想乘着周军刚刚灭齐,立足未稳,抢夺淮北的徐州、兖州等地。

然而周军是百战之师,士气正盛,岂是当年齐军可比。在灭齐战役中立功的梁士彦被周武帝任命为徐州总管,固守彭城。吴明彻率水军攻城,过于冒进,久攻不下,反被王轨的北周援军截住退路,陈军溃败,吴明彻被擒,三万士兵及武器辎重都被周军所获,唯有萧摩诃率领的八十名精骑兵突围逃回陈国。周武帝封吴明彻为大将军,但他忧愤交加,不久就去世了。

打退了陈军的进攻,春风得意的武帝准备先一劳永逸地解决另一位昔日的盟友——近期屡屡犯边的突厥,然后再南征消灭陈国,一统天下。

宣政元年(公元578年)五月,周武帝率军兵分五路,北伐突厥。走到半路的云阳(正是宇文泰逝世之地),忽然暴病不起。四天后,武帝驾崩,年仅三十六岁。

作品简介:

迄今为止最清晰、最全面解读南北朝历史的白话读本。

一对棋逢对手的冤家,一位争议千年的皇帝,一场难分正邪对错的大动荡,一段沧海横流、显英雄本色的大时代。从黑暗走向盛唐,整个中华民族在烈火中涅磐。“悠悠南北朝”之《三国归隋的统一路》带你走进公元六世纪的古中国,品味一部满载恩怨情仇、风急雨骤的历史悲喜剧。

公元六世纪,有三件大事影响深远--头一件,是北方的六镇之乱,第二件,就是南方的侯景之乱,而在南北两大乱之后发生的第三件大事,却是隋文帝统一中国。在大乱之后,中国居然没有像中世纪的罗马四分五裂,反而迎来了大治,以空前强大的大一统形式为这个世纪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作者:陈羡

标签:陈羡悠悠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南北朝

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的统一路》最热门章节:
1附录 二、南北朝(后期)年表2附录 一、南北朝帝王纪元表3第三部 三分归隋 二十、终结大时代4第三部 三分归隋 十九、杨坚篡周建隋5第三部 三分归隋 十八、天元皇帝6第三部 三分归隋 十七、周齐决战7第三部 三分归隋 十六、周武帝禁佛8第三部 三分归隋 十五、吴明彻收复淮南9第三部 三分归隋 十四、将星陨落10第三部 三分归隋 十三、权臣的末日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