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外交十记_第五章 通往汉城

钱其琛
中国历史
总共10章(已完结

外交十记 精彩片段:

第五章 通往汉城

初赴汉城

我第一次去汉城是1991年11月,参加在那里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当时,我们刚刚完成加入这个组织的手续,是第一次出席会议。按照惯例,亚太经合组织每年举行一次全会,各成员代表团由外交、经贸双部长率团,我和当时担任外经贸部部长的李岚清一起率团赴汉城与会。

中国外长在汉城出现,这在当时是破天荒的事情。自1945 年二战结束以来,中国和韩国之间就没有任何官方往来,更不用提朝鲜战争期间的激烈对抗。尽管今天国内随处可见韩国游客,中国公民也可以自由去汉城旅游,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对中国来说,韩国仍是“禁区”,几乎没有多少人去过那里。

11月12日,中国代表团乘坐的民航包机飞往汉城,在金浦机场降落。那时,中韩没有外交关系,更没有航班飞机。我们的包机没有在韩国停留,立即返回北京,等会议结束时,再来接代表团回国。

我们在机场受到韩方的欢迎。韩方安排代表团从飞机上下来直接上汽车,陪同我们一起驶往市区。原来,韩方考虑到中国外长第一次来韩国,担心记者多了影响机场秩序,没有让韩国和外国记者到机场采访。

实际上,各国媒体记者当时就守候在中国代表团准备下榻的汉城最大的新罗饭店,严阵以待,期待捕捉到任何意味着中韩关系可能突破的信息和迹象。

当我们到达新罗饭店时,刚进大堂,就被早已等在那里的记者围了一个水泄不通。灯光闪烁,摄像机瞄准,长长短短的话筒一起伸过来,只见摄影记者在抢镜头,电视记者在录像,文字记者七嘴八舌地提问题。记得,其中还有几位台湾女记者,一个劲儿地高声抢话。记者们最关心的不是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问题,而是中韩关系是否会发生什么变化。当时,人声嘈杂,乱成一片,既听不清提问,也根本无法回答问题。我向记者们表示感谢,对他们说,我们还会有机会见面,随即在韩方人员的引导下,勉强挤进了电梯。不想,记者们有办法,一直追到我们住的楼层,堵在套间的门口,让我们根本无法进出。看到这种情况,韩方接待人员就把我们住的楼层封锁了起来,由专职警卫日夜把守,维持秩序,以防发生问题,同时也保证我们能正常出入。

这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部长级会议开得很顺利,韩国外长李相玉和各成员外长,在会上次第发言,都用准确的语言对三个新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台北、香港)加入亚太经合组织表示了欢迎。我在会上也发了言,感谢各成员的支持。我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亚太经济合作进程的重要发展。我还对韩国作为东道主为实现这一安排所做出的努力表示赞赏。

在会议期间,韩方信守了承诺,包括总统欢迎宴会在内,都没有安排在汉城的台湾“大使”参加任何活动。

亚太经合组织

中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是费了一番周折的。

成立亚太经合组织的构想,最初是澳大利亚总理霍克在1989年初访问汉城时提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同东亚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开始,澳大利亚方面很希望中国给予支持,为此曾派特使专程访华。然而,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发生后,澳大利亚和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就改变了态度。中国没有参加当年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和次年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二届部长级会议。但是,亚太经济合作没有中国参加是难以想象的。中国是一个大国,市场广阔,和亚太地区有着广泛的经济联系,经济又保持着高速、强劲、持续的增长。亚太经合组织的各成员都认识到,必须邀请中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在其第二届部长级会议上所通过的联合声明中,就有这样一段文字:

“部长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和香港三个经济体不论是就其现行经济活动,还是就其对本地区今后繁荣而言,均对亚太地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三个经济体参加今后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合适的;部长们同意应继续与三方进行磋商以便达成三方和亚太经合组织现有成员均能同意的安排,使三方在汉城会议上尽早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正在同中国商谈复交的印尼,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首先向我们通报了有关情况。随后,将担任第三届部长级会议东道主的韩国,开始派人与中国进行私下磋商。

作品简介:

钱其琛同志是国际政治舞台上深孚众望的外交家和国务活动家。他自上世纪中叶即投身中国外交事业,今年3月,他退休后,以半年时间把亲历的十件外交大事珍集成册,将所见所闻所感和盘推出――中苏关系正常化、柬埔寨问题巴黎会议、东京的‘葬礼外交’、飞往巴格达、黑云压城城不摧、通往汉城、从苏联到俄罗斯、涉台外交的两次斗争、非洲情结、港澳回归,事件的背景、独家披露的内幕、鲜为人知的细节、平实白描的笔调,使读者在领略外交家风采的同时,尽可把握上述历史时期的中国外交进程。书中还附有百幅照片,其中不少照片是初次发表,大为该书增色。

《外交十记》所揭示的十件外交大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页。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中国前驻也门、叙利亚大使时延春称赞该书为我们清晰地勾画出这一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外交画卷。

作者:钱其琛

标签:外交十记钱其琛

外交十记》最热门章节:
1第十章 港澳回归2第九章 涉台外交的两次斗争3第八章 非洲情结4第七章 从苏联到俄罗斯5第六章 黑云压城城不摧6第五章 通往汉城7第四章 东京的“葬礼外交”8第三章 飞往巴格达9第二章 柬埔寨问题的巴黎会议10第一章 中苏关系正常化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