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高层新智囊_第十五章 沈伟光 信息战:“决胜于未战之前” 傅全有把信息战理论“吹风”到中央军委

章晓明
政治经济
总共156章(已完结

中国高层新智囊 精彩片段:

第十五章 沈伟光 信息战:“决胜于未战之前”

傅全有把信息战理论“吹风”到中央军委

局外人或许并不知道,在美国兰德公司跟踪沈伟光“信息战”学术研究之前,被称为“军中小秀才”的沈伟光已经引起军队高级将领的关注。

1984年,担任陆军某军军长的傅全有率部参加了老山战斗,当时沈伟光已是军部的作战参谋。沈伟光曾在傅全有面前流露过对“信息战”的研究兴趣。虽然理论上极不成熟,但傅全有对沈伟光的研究精神给予了肯定。

傅全有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军人,曾任西北野战军副连长,参加过宜川、兰州等战役。1947年在延清战役中立一等功。建国后任连长、营参谋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营长。1981年在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对新军事理论很感兴趣。后来当沈伟光把全书写成了,傅全有特为《信息战》写了《注重战略研究》的序言,对信息战理论表示了支持。

1985年,傅全有被越级提拔为某军区司令员,沈伟光担任他的文职官。傅司令在戎马生涯中形成的雄才大略给了沈伟光极大的熏陶和鼓舞,就像沈伟光说的:“在傅司令手下工作,不知不觉地立足点高了,视野开阔了!”而这期间傅全有司令已把“信息战”理论“吹风”到中央军委,引起军委高层的密切关注。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战争中美军有3000台计算机与国内计算机联网,昼夜不停地分析情报,分析敌情,制定作战方案,各种战争需要的资料都通过计算机来分析和查找。多国部队在战争中实施了以信息武器打击对方信息系统为主的计划,使伊拉克几乎丧失了全部制信息权。这场战争突破了常规战争的传统模式,信息战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给世人带来巨大震撼。实践证明了沈伟光理论的生命力。这时堆放在出版社的仓库里的5000册《信息战》一夜之间热销起来,它也成了中央军委领导及各大军区将领的必读书。

1994年5月,沈伟光经组织推荐来到北京,担任国务院某部长的专职秘书。他的良师益友——解放军报高级编辑李炳彦大校常来看他,闲聊的话题多是中外军事理论的新动态。李炳彦希望他能重整旗鼓,尽管不在军营,但仍可把“信息战”的旗帜树起来!

随后沈伟光对“信息战”理论进行深化和补充,并开始致力于思维战等理想战争模式的研究。

1995年以后他又提出了“不是以地缘、海域、空间甚至太空来划分的,而是以信息作界碑的”信息边界的概念,对信息边疆的概念进行了完善,认为信息边界是战争形态演变与发展的结果。

他分析认为,人类战争大部分在边界爆发,战争的实质也是对边界线的重新划定。战争历史反复证明,每一次战争的演进,都包含新的作战空间的拓展;每一维战场的出现,都带来国家新一维边界的出现。继陆、海、空、天后的第五维战争——信息战的出现,必然把我们的视线引向新的战场形态和新的疆域形态,探讨新内涵的国家边界。信息边疆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侵占、迷惑、威慑、破坏等方面,以多种手段侵入对方占据的信息领域,掠取别人的信息为己用;以欺骗迷惑的手段阻止对手的渗透和侵犯;施放威慑的信息,遏制对手的侵略;破坏对手的信息边疆,使之有隙可乘。未来,以信息为界的新边疆将替代现行的民族和地缘疆界。

沈伟光最常用的信息战例子是波黑战争。这场战争是冷战结束后所爆发的持续时间最长、规模仅次于海湾战争的一场令世人瞩目的局部战争,造成20万人死亡,200万人流离失所,波黑近一半基础设施被毁。为结束波黑战争,国际社会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都未能达成停火协议。最后促使他们走向谈判桌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成功地运用了信息战手段。波黑三方中塞族的势力最强,很多问题多是因为塞族而无法达成协议。后北约对塞族部队指控系统进行了成功打击,使之在穆、克军队中失去优势,才迫使塞族走向谈判桌。

另外在解决海地危机时,美国也成功地运用心理战术瓦解了海地军队的作战决心,保证了美军事行动的顺利完成。

在信息战的研究中,沈伟光还提出许多当时看来匪夷所思的设想,如信息联盟的构想,信息工厂、信息警察、数字化军队等,这些“近乎狂妄”的想法后来都在全球爆发的冲突中程度不同地得到了印证。

1995年11月7日,沈伟光的新作《当今世界军事革命的重心》,在《解放军报》“军事论坛”专版以整版篇幅发表。“编者按”中特别强调:“作者沈伟光同志是我国最早研究信息战的专家。他转业到地方,仍然关心军队建设,跟踪信息战研究,不断有新的发现。通读全文,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作者的学术水平,更可以体会到作者那种奋发拼搏的胸怀和精神,而后者正是我们今天学术界尤其值得提倡的。”

作品简介:

从“中南海专家讲座”制度的建立,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上对专家学者建言的重视,不难看出,在政府与学界、政治与知识分子之间,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正在形成,并逐渐制度化。这种变化根源于执政党的成熟,也与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之路复杂性的认识更趋理性、建设性有关。

本书以第一手的权威资料和大量采访亲历,忠实地反映出这些专家学者的思想成就,从其个人的“呼吸”中可以体悟到国家运行的大气息。

作者:章晓明

标签:章晓明中国高层新智囊政治社会科学

中国高层新智囊》最热门章节:
1第十一章 张卓元 巨笔如山,参与起草国家“十五”计划 机构改革的真髓:按细分的具体行业设置机构2第十一章 张卓元 巨笔如山,参与起草国家“十五”计划 “十五”计划的重要起草人3第十一章 张卓元 巨笔如山,参与起草国家“十五”计划 与厉以宁对阵,论述“通货膨胀”4第十一章 张卓元 巨笔如山,参与起草国家“十五”计划 价值规律的深刻解说者5第十一章 张卓元 巨笔如山,参与起草国家“十五”计划 愈老愈辣的经济学者6第十章 楚树龙 台湾、美国问题了然于胸,中国态度凛然在外 附录 中美冲突、对抗7第十章 楚树龙 台湾、美国问题了然于胸,中国态度凛然在外 薄弱的一环:阻碍中国强盛的,是科技,是军事8第十章 楚树龙 台湾、美国问题了然于胸,中国态度凛然在外 台湾低级政治不值一驳,什么是真正的“统一”9第十章 楚树龙 台湾、美国问题了然于胸,中国态度凛然在外 争取让动荡的国际局势有利于中国的“和平与发展”10第十章 楚树龙 台湾、美国问题了然于胸,中国态度凛然在外 反美、反苏、反修
更多『政治经济』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