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高层新智囊_第九章 甄小英 奏响中国政治改革的最强音 “真理标准”的大声倡言者

章晓明
政治经济
总共156章(已完结

中国高层新智囊 精彩片段:

第九章 甄小英 奏响中国政治改革的最强音

“真理标准”的大声倡言者

1979年,在太原已很有名气的甄小英接到中央组织部的调令。在此前一年,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理论文章在思想界引起轩然大波,甄小英就是在这场思想大讨论的热潮中调入中央党校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一文的发表与中央党校还有着直接关系。

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持续10年的“文化大革命”后,广大干部和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方针政策,彻底扭转10年动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中国从危难中重新奋起。但是,这种要求和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许多人的头脑还是被“两个凡是”思想紧紧地束缚着。中国处在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77年10月9日,复办后的中央党校开学了。时任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的叶剑英在开学典礼上讲了话。

叶剑英在讲话中要求中央党校认真研究党的第9次、第10次、第11次路线斗争的历史,要求在研究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决不能把理论同空谈、吹牛甚至撒谎混为一谈。

时任中央组织部长、主持党校工作的胡耀邦在谈到如何研究“文革”这段历史时,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他说:“这十几年的历史,不要根据哪个文件、哪个同志的讲话,还要看实践嘛!”

在胡耀邦的指导和组织下,1978年初,党校的理论工作者写出了《关于研究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若干问题》一文第二稿。文中提出研究党史应当遵循的原则是:第一,应当完整地准确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来进行研究。第二,应当以实践为检验真理、辨别路线是非的标准,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路线的正确与否,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要由实践的结果来证明。

中央党校复校后,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部队军以上单位的807名学员参加了这个文章的讨论。由于胡耀邦主持党校工作实行“四不主义”,即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装袋子,工作人员和学员的思想很活跃。

而在这之前,即1977年8月25日,中央党校的刊物《理论动态》第9期发表了该刊编辑组写的《理论工作必须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一文,对一些人维护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维护“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路线,“不以客观实际为标准”来评价“文革”的做法提出批评。后来《人民日报》也发表了邵华泽的《文风和认识路线》,提出:检验工作好坏、水平高低的标准是看实践。

胡耀邦为了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思想解放运动,进行拨乱反正,希望写一篇更深刻、更有战斗力的理论文章。在他的支持和指导下,由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孙长江开始起草“论实践标准”的文章。中央党校副教育长、理论研究室主任吴江具体负责此事。

就在这时,党校学员、《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发现了一篇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的稿件《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杨西光看到这篇文章,联系起中央党校的学习、讨论与交锋,决定先把文章撤下来进行修改后重点推出。此后杨西光得知孙长江正在起草同类的文章,便把两位作者请到一起讨论修改,使文章在理论上更为成熟。最后决定把原已由孙长江写出的初稿和胡福明的文章并在一起再作修改,由孙长江执笔完成。

经过10次重大修改、由胡耀邦审阅定稿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终于在1978年5月10日出版的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全文发表。第二天《光明日报》全文刊登,署名为本报特约评论员。5月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新华社将此文向全国新闻界发了通稿。

这篇文章吹响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号角,在全党全国人民中掀起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热潮。年底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思想的严重束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明确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冲破“两个凡是”束缚,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阵地,受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洗礼,调回党校的甄小英感到精神格外振奋。到校不久,就参加了由学校组织的一场“真理”问题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发言。没想到她这次准备仓促的发言却赢得了与会专家的好评。

甄小英在党校的第一次讲课,是给党校的教职员工上党课。虽然她离开党校多年,但一直没有停止对理论的学习和思考,再加上她有多年从事干部理论教育的实践,熟悉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的思想,她结合党员干部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中存在的思想理论上的疑点难点问题,着重讲了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问题,生动活泼,针对性强,有感染力,给教职员工留下深刻印象。这也为她走上中央党校的讲台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前,登上中央党校的讲台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当时,有些老教师,虽在党校工作多年,却没有讲过一次课,一辈子就是查资料、抄卡片。甄小英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在破除论资排辈、大胆起用年轻人的改革氛围中,她很快就走上讲台,讲课受到学员好评。1984年,甄小英担任了教研组的副组长,开始了对党建理论的研究。在党校这个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阵地,她不断学习,辛勤耕耘,一干就是20多年,曾三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员,著作和文章获2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逐步成长为一名有一定社会影响和知名度的理论工作者。

作品简介:

从“中南海专家讲座”制度的建立,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上对专家学者建言的重视,不难看出,在政府与学界、政治与知识分子之间,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正在形成,并逐渐制度化。这种变化根源于执政党的成熟,也与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之路复杂性的认识更趋理性、建设性有关。

本书以第一手的权威资料和大量采访亲历,忠实地反映出这些专家学者的思想成就,从其个人的“呼吸”中可以体悟到国家运行的大气息。

作者:章晓明

标签:章晓明中国高层新智囊政治社会科学

中国高层新智囊》最热门章节:
1第十四章 宋晓军 大规模、大跨越式发展国防刻不容缓 对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中多国部队的战略方案了如指掌2第十四章 宋晓军 大规模、大跨越式发展国防刻不容缓 仿佛预感般提前报道了“王伟撞机事件”3第十四章 宋晓军 大规模、大跨越式发展国防刻不容缓 《舰船知识》网络版:中国的非官方军事智库4第十四章 宋晓军 大规模、大跨越式发展国防刻不容缓 伊拉克战争优秀的军事评论员5第十三章 海闻 以才通世,从北大到全国的影响力 附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选择6第十三章 海闻 以才通世,从北大到全国的影响力 力倡顶住人民币升值压力,保证亚洲金融安全7第十三章 海闻 以才通世,从北大到全国的影响力 批判社会经济以生产者而非消费者的便利为导向8第十三章 海闻 以才通世,从北大到全国的影响力 鼎力支持中国汽车工业而非汽车零部件业的发展9第十三章 海闻 以才通世,从北大到全国的影响力 在“WTO与强国梦”讨论中脱颖而出10第十三章 海闻 以才通世,从北大到全国的影响力 目光前瞻:踏上自费出国深造之路
更多『政治经济』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