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高层新智囊_第十九章 宫少鹏 外交作为各种矛盾的纠合处,内中有深刻的学问 外交是一场需要通观全局的博弈

章晓明
政治经济
总共156章(已完结

中国高层新智囊 精彩片段:

第十九章 宫少鹏 外交作为各种矛盾的纠合处,内中有深刻的学问

外交是一场需要通观全局的博弈

在公众眼里,宫少鹏是中东问题专家。其实自1986年以来,宫少鹏研究领域相当宽泛,除中东问题外,朝鲜半岛、东北亚、南亚等地区的热点问题他多有涉猎。外交学院的同事称他是“最善于捕捉全球热点政治的外交通”。但对宫少鹏来说,如此庞杂的研究,其目的就是为中国的外交战略研究服务。

事实上,宫少鹏近20年的研究成果一直成为中国外交战略方针的重要信息源。他撰写的《磨合:中东和平进程中的领袖们》《恐怖主义、全球化与中东——一个来自博弈论的解析》《信息不确定条件下的外交调研——从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调研说起》,以及与朱立群、周启朋共同主编的《冷战后国际关系》等著作中的信息分析,受到外交部的高度重视,其基本观点多次被外交部门吸收。

宫少鹏得到外交部门采纳的第一个建议是一件“小事件”。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外交战线上有一个提法:外交的任务是为我国四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当时他刚到外交学院不久,但对国际关系已深有领悟的他总觉得这种提法不够妥贴。他认为,外交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是互动型的,即便你想“创造”人家不给你“创造”怎么办?主观意志没有绝对性,用“创造”一词显得不恰当。再说,二战时张伯伦从慕尼黑回来后曾喊出“创造一代人的和平”,成为一个历史的教训。因此他在一次外交研讨会上向有关部门提出应重新推敲这句话。有关部门很快接受了他的建议,把“创造”改为“营造”,更贴近了外交的特点和原则。

静静地琢磨问题是宫少鹏在陕西插队时养成的习惯。插队时他才17岁,从北京上了闷罐车一路上都能听到“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宣传,到了陕西他又听到“农村最大的危险是资本主义倾向”的口号。当时他插队的那个小山村十分落后,宗族观念非常强,哪里有什么资本主义的影子。小小年纪的宫少鹏对社会开始产生了怀疑。两年后他入伍了,看到部队的宣传与现实生活又不一样,他学会了反思。为此他吃了苦头。那是在林彪叛逃后,社会上有这样的说法:林彪打倒的人都是好人。宫少鹏根据这样的逻辑推断认为,如果林彪打倒的是好人,那么“文化大革命”中打倒的人也应该是好人。在那个年代说出这样的话是可想而知的。宫少鹏为此遭到了批判。

即便遭遇挫折,宫少鹏爱研究问题的习惯并没有改变。在部队两年,他饱读毛泽东有关战争与战略的书,对战略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一直保持到现在。有一次宫少鹏到国外参观学习,在与国外同行交流问题时,大谈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引得同行拍案称奇。他们没想到一个中国的外交教授谈起战略来如数家珍。

2000年,宫少鹏到韩国参加第七届海军联会。以往出席者在会议发言时总习惯拿出写好的讲稿,把中国的有关政策照本宣科完事,可宫少鹏这次的发言却着实出人意料,言之有物,生动而实际。当时国际上“中国威胁论”还很猖獗,尤其是西方国家都认为中国发展海军是扩张的图谋。宫少鹏利用这个机会向世界诠释中国发展海军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保卫国防的需要。他说,试想,中国改革开放20年,如果我们沿海城市不能得到强有力的保卫,外国投资者到中国来哪里有安全感?与会的很多外国海军司令都被他的有理有力的发言所打动。

在中国的外交研究圈中,宫少鹏是最开宗明义主张弹性外交的学者。在他看来,外交学其实也是一种战略学,虽说外交是有原则的,但现实生活不可能是原则的教条。在坚持国家利益的前提下,灵活地发挥外交智慧是战略的需要。为此他一直关注和研究中国对外交往中的战略问题,适时发出自己的声音。他称这是为中国外交“敲边鼓”。

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对恐怖主义的谴责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是一种原则性的谴责,但当恐怖主义逐渐向中国周边地区渗透的时候,宫少鹏感到了问题的严重。他曾在一次会议上提出,恐怖主义作为全球的公害,中国对它的谴责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提高到实质性的谴责,因为它会危及中国国家安全。当时有不少人认为,恐怖主义对中国并无实质性威胁,中国没有必要提高声调来得罪他人,引火烧身。宫少鹏说,你怕得罪人,那就得罪自己人,中国同胞在世界各地求学、工作的不计其数,保卫他们的人身安全同样是我们的责任,再说中国国内的分裂分子与国外恐怖势力勾结越来越明目张胆。所以,反恐,中国是不能置身事外的。宫少鹏的建议得到了绝大数人的赞成。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加大了反恐的力度,现在成为全球反恐队伍中的重要力量。

宫少鹏平和儒雅,行事低调,业余除了痴迷文学和古典音乐外,几乎没有更特别的爱好。他不打牌,但笔者听到不少人称他“牌手”。原来长期关注他的人总结出他外交战略研究中的一招:出牌。

“主动出击,化被动为主动”可以说是宫少鹏外交战略研究的一张常用牌。这正好印证了他常说的一句话:外交就是博弈,你如果觉得被动你会更被动。

2002年11月,朝核问题浮出水面,引起全球关注,中国外交界也处于不安之中,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中国遭遇的“麻烦之水”。因为自“9·11”事件后,一度紧张的中美关系得到了缓和,中国的国际处境大为好转;而朝鲜是世人皆知的中国的传统盟友,朝核问题在此时爆发无疑让奉行韬光养晦政策的中国政府左右为难。

宫少鹏关注朝鲜半岛局势是从10年前开始的。当时美国卫星发回的资料显示,朝鲜正在准备进行核试验,尽管朝鲜一再否认,但还是接受了国际原子能机构6次检查,双方对检查的对象和结果意见发生争议。1993年,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作出对朝鲜核设施进行强制性的“特别检查”决议,同时,美韩恢复举行曾于1992年暂停的联合军事演习。朝鲜当即以国家安全受威胁为由,宣布退出它于1985年底加入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半岛局势紧张起来。1994年2月下旬,朝鲜同国际原子能机构和美国达成协议:朝同意其7个核设施接受检查,美韩同意停止1994年度的联合军事演习,美同意与朝举行第3次高级会谈。同年10月,美朝在日内瓦签署了《美朝核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朝鲜同意冻结现有的核计划,同意将来接受对其所有核设施的检查;美国将负责在2003年底前,为朝鲜建造一座2000兆瓦或两座1000兆瓦的轻水反应堆。反应堆建成前,美国将同其他国家向朝鲜提供重油,作为能源补偿。

但宫少鹏注意到,近两年来,朝美间在履行《框架协议》问题上争论日渐激烈,使人预感到美朝之间将有一番重大较量。果然当美国总统特使、助理国务卿凯利2002年10月初访问平壤后,朝核危机终于凸显出来。2003年1月10日朝鲜宣布退出核条约,朝核问题白热化。

作品简介:

从“中南海专家讲座”制度的建立,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上对专家学者建言的重视,不难看出,在政府与学界、政治与知识分子之间,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正在形成,并逐渐制度化。这种变化根源于执政党的成熟,也与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之路复杂性的认识更趋理性、建设性有关。

本书以第一手的权威资料和大量采访亲历,忠实地反映出这些专家学者的思想成就,从其个人的“呼吸”中可以体悟到国家运行的大气息。

作者:章晓明

标签:章晓明中国高层新智囊政治社会科学

中国高层新智囊》最热门章节:
1第十九章 宫少鹏 外交作为各种矛盾的纠合处,内中有深刻的学问 被误传为宫达非之子2第十八章 李际均 “兵马未动,学术先行”的解放军老将 附录 抗美援朝的战略遗产3第十八章 李际均 “兵马未动,学术先行”的解放军老将 孙子兵法“柔武”战略应得到发扬4第十八章 李际均 “兵马未动,学术先行”的解放军老将 战争是两种哲学、两种智慧、两种道德和勇气的较量5第十八章 李际均 “兵马未动,学术先行”的解放军老将 设计并建成第一个具有立体作战能力的集团军6第十八章 李际均 “兵马未动,学术先行”的解放军老将 野战部队军事主官兼博士生导师7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附录 为什么中国不敢“妖魔化”美国?8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美国新闻媒体不真实背后的利益因素9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提倡“网络实名”,引发全面争论10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中国形象被美国“妖魔化”有其根本政治原因
更多『政治经济』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