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高层新智囊_第十一章 张卓元 巨笔如山,参与起草国家“十五”计划 愈老愈辣的经济学者

章晓明
政治经济
总共156章(已完结

中国高层新智囊 精彩片段:

第十一章 张卓元 巨笔如山,参与起草国家“十五”计划

张卓元,男,1933年7月生。1983年7月起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财贸经济》主编、博士生导师。1995年9月至1998年10月任《经济研究》主编。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1990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7月被评为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著作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

多强调“制度建设”,少谈点“大胆探索”。

——张卓元

愈老愈辣的经济学者

2003年10月14日,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刚刚落下帷幕,老牌经济学家张卓元就成为海内外各路媒体追逐采访的对象。这不仅因为张卓元是一位在决策层及社会大众中均具影响力的学者,还因为他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起草专家之一。

局外人似乎很难想像,当许多老牌经济学家因年事和身体原因纷纷从学术界隐退,渐离政府智囊圈,而已愈古稀的张卓元却依然风头正健,又一次被推到经济改革的前台,为中国的发展出谋划策,成为高层的核心经济智囊。

张卓元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已经5年了。在此之前,他一直作为中国权威的经济专家之一,被中国三代领导人看好,长期从事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

他早期的理论研究主要是政治经济学、价格学和市场学。20世纪70年代末,他参与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较早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的观点,呼吁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引入竞争机制。1987年,时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的李铁映组织了8家高等学府及研究机构专家,讨论中国经济体制中期改革方案,张卓元和刘国光在会议上提出“稳中求进”的“渐进式”改革思路,与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厉以宁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吴敬琏等“激进改革派”产生分歧,使经济学界分化出“激进”与“保守”两种学术阵营,继而引发全国范围的经济发展大讨论。张卓元由此成为“稳健改革派”的代表人物。

正是因为张卓元的“渐进式”改革思路比较贴近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他的“稳中求进”的宏观经济观一直在中国经济政策中发挥着影响,他的许多观点和建议大多能被高层采纳。海外经济观察家私下里把他称做中国高层“经济智囊团的红人”。

这样的说法也不为过,从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起草组成员的组成可以看出,张卓元在经济界“闯荡”40多年,继赢得邓小平、朱基等领导人的赏识之后,在新一代领导集体中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这些年来,张卓元多次参加了党和国家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1993年,他参加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的起草工作,1996年又参与了党的十五大报告的起草。

十六届三中全会被认为是中共第四代领导集体政策调整的风向标。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中共20年来的历次三中全会注定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都是一个转折点,都是权力调整、新领导层定型、确立重大改革方案的会议。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方针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移,将中国经济推入改革开放时代;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突破传统思想的禁锢,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尝试;1988年的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又前进了一步;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而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经济体制变革方向,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明确了未来的改革任务和措施。

作品简介:

从“中南海专家讲座”制度的建立,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上对专家学者建言的重视,不难看出,在政府与学界、政治与知识分子之间,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正在形成,并逐渐制度化。这种变化根源于执政党的成熟,也与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之路复杂性的认识更趋理性、建设性有关。

本书以第一手的权威资料和大量采访亲历,忠实地反映出这些专家学者的思想成就,从其个人的“呼吸”中可以体悟到国家运行的大气息。

作者:章晓明

标签:章晓明中国高层新智囊政治社会科学

中国高层新智囊》最热门章节:
1第十九章 宫少鹏 外交作为各种矛盾的纠合处,内中有深刻的学问 被误传为宫达非之子2第十八章 李际均 “兵马未动,学术先行”的解放军老将 附录 抗美援朝的战略遗产3第十八章 李际均 “兵马未动,学术先行”的解放军老将 孙子兵法“柔武”战略应得到发扬4第十八章 李际均 “兵马未动,学术先行”的解放军老将 战争是两种哲学、两种智慧、两种道德和勇气的较量5第十八章 李际均 “兵马未动,学术先行”的解放军老将 设计并建成第一个具有立体作战能力的集团军6第十八章 李际均 “兵马未动,学术先行”的解放军老将 野战部队军事主官兼博士生导师7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附录 为什么中国不敢“妖魔化”美国?8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美国新闻媒体不真实背后的利益因素9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提倡“网络实名”,引发全面争论10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中国形象被美国“妖魔化”有其根本政治原因
更多『政治经济』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