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大树还小_楚汉思想散

刘醒龙
作品集
总共32章(已完结

大树还小 精彩片段:

楚汉思想散

这些年,走过的地方越来越多。也不知道是何原因,只要所经过的道路出现惊险,就会想起那些被称为浙江佬的人在高山绝壁上放炮修路的情景。去西藏,去新疆,去云南,去太平洋彼岸的科罗拉多峡谷,去欧洲腹地的阿尔卑斯山脉,只要车辆长时间用低速行驶,只要同行的女性不再将柔曼的目光投向车外,小时候的见闻便如期而至。因为修战备公路,浙江佬才作为名词出现在乡土老家的日常词汇中。大约是当年修鹰厦铁路练就的本领,浙江佬一来到楚汉东部的大别山区,那些一向以为无法逾越的座座雄关大岭,便乖乖地任其摆布。这条路现在被称为318国道。更年轻的人,根本就不在乎那些咽喉要道是谁修出来的,如果有浙江佬一词从他们嘴里冒出来,百分之百是与在沿海一带打工的经历相关。那时候,在乡土老家,浙江佬是一种传说和传奇。许多远离公路而居的人,男的挑上一担劈柴,女的带着几只鸡蛋,说是卖给浙江佬换点油盐钱。那些爱看热闹却又没有多余力气的老人,哪怕搜肠刮肚也要想出一门挨着战备公路的亲戚走走。所有人的心思都是一样的,就想看看不怕死的浙江佬如何用绳子捆着自己的腰,吊在云雾里,挥着锤柄近一丈长的腰锤,在悬崖绝壁上打眼放炮。在这种传说与传奇的背后,还有一种公论:浙江佬太苕了!苕字是汉语言楚汉语系独有的。它有北方语系所说的傻的意味,又不全是。从语感上分析,湖北人每每用到苕字,相比北方人用傻字时,多了一种悲悯的质感。一条战备公路,不仅引来了浙江佬,还有广西佬。广西佬来是为了修桥。广西佬爱吃蛇,乡土老家的人也说他们苕。此时此刻所说的苕,已经是嘲笑了。

这种总不肯一去不返的记忆,想要兆示的意义,一直让我很难面对。

浸泡在乡情里的人谁个不会敝帚自珍!

在同一块地域上来往的时间太久,不知不觉中就会忽略个体和群体的秉性。直到某月某日某时,因为某人某事的触动,突然觉悟到某些个人生活的某些过程时,已经恍若隔世。二〇〇三年正月初九晚上,久离楚汉东部英山县的一群人,在武昌某处聚会。大家一致约定,不许说离家多年,早已学得十分圆熟的国语或流行于楚汉之都的武汉方言,只能用在乡土老家世代流芳,被我们戏称为“英语”的语言。等到轮番开口说过,不用介绍,每个人在乡土老家的细小位置便能大致判断出来。县里有两条河,沿西河住的人,称母亲为姨的阴平音,并且保持音量略做拖长,父亲称作大;沿东河住的人,将母亲称作丫、父亲称作父。在楚汉地域,关于父母的称谓,不同县份叫法时常不同。与英山隔着一条西河相邻的罗田,叫母亲时也用与西河一带相同的姨,叫父亲时则与英山东河一带的人同样称作父。这两个县在大别山区,出了山,紧靠长江的广济和黄冈两县又有区别。前者将父亲叫作爷,叫母亲时用的是地地道道的姨。广济人更有一种奇妙的称谓,未婚的年轻女子被他们叫作妈儿,妈字的阳平音加儿化音。这样的称谓,每每让周围那些县里的年轻女子害羞不已,同样的语词,同样的发音,所指的却是女性乳房。后者更奇,母亲被叫作咩,父亲则被叫作伯。民间代代相传,之所以这样叫,是因为担心生下来的儿子不好养,万一有前生前世结下的冤家,变作鬼魂前来寻仇,好使其分不清人与人之间的嫡亲关系,而无从下手。一句称谓,透露出内心深处类似黔驴技穷般的无奈。但在那些置身度外的人的眼里,却成了不光彩的伎俩。楚汉地域方言实在太多,每个县有每个县的特殊说话,甚至在同一个县里,上乡的人听不懂下乡的人说什么。一个地域的方言变化太多,会让外来者觉得无所适从,这显然是清王朝派到楚汉地域的大员张之洞慨叹“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的前因后果之一。这一点,可以从我们故意用所谓“英语”召唤服务员时,堆积在服务员脸上的疑虑与防范中得到印证。

相聚的时候总有许多失落的往事回忆不尽。那条当年的战备公路,多数路段是由乡土老家的人修筑的,只有那些使人望而生畏的地方,浙江佬才能大显身手。据此断言乡土老家的人不勤奋不勇敢,显然与事实不符。况且在随之而至的修水库、改河道、挖水渠等等被政治高压所驱使,企图改天换地的生产活动中,乡土老家的人甚至凿开了更高更险的山山岭岭。当然,说到底他们做这些事情时,是被动和不情愿的。

那位叫张之洞的大员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被一代代的人当了真,弄得天下人都以为这地域上的芸芸众生个个都是人精。乡土老家有句俗话:灵醒人从不说别人苕,苕的人从不说别人灵醒。诸如此类,当他们说浙江佬苕时,难道不是正在暴露自己本性中的苕吗?说到人精,有句在省内长盛不衰的话: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黄陂、孝感、汉川三县,正好围绕着位于武汉北边的汉口、汉阳两大城区。汉口六渡桥或汉正街的居民,被公认为最正宗的武汉人。他们的前两代或三代,大多来自这几个县。那些没有在城内定居下来的人,也逐渐养成了靠城吃城的习惯,做起生意来,一点也不亚于城里的人。按照无商不奸的古训,既然入了生意门,就不应该将此生意人和彼生意人区别对待,在日常的历史中不管是礼遇还是非礼遇,彼此都应该平起平坐。事实上却不能,这些亦农亦商的人,天生比只会坐店堂的城里人更能吃苦耐劳,不管生意大小、路途远近,只要有赚的就一定肯做。特别是黄陂人,走到哪儿聚在哪儿,硬是在汉语语汇里创出一个相关的歇后语:无陂不成镇,无陂不成市。溯江而上,离武汉不到二百里,还有一个更厉害的县份,从前叫沔阳,现在改称仙桃市。沔阳是省内少数与前面几个号称人精的地方有得一比的县份。从性情上看,沔阳人更像吉卜赛人。前两年曾经在一本杂志上读到,在俄罗斯的后贝加尔湖畔,居住着一群至今仍将沔阳话讲得十分地道的沔阳人。这些早已入俄罗斯籍的沔阳人,记得他们的祖先如何敲着三棒鼓,以沿途给人挑蚜虫为生计,一步步地走完这千万里路程。也是奇怪,不管是在楚汉本地,还是在外部世界,做小生意时的取巧会招来说不尽的骂名,挑蚜虫则不会,哪怕后来明白是中了骗局,人们也是一笑了之。再也没有谁去大肆传播,要其他人接受教训,不要相信那些唱渔鼓的人说自己嘴里有什么牙虫。沔阳人也不明白自己如何一走就走到天远地远的俄罗斯腹地,好像惯于想事的心眼一点作用也没有,往哪里走全凭一双脚拿主意。不随波逐流,不趋花向柳,所有与历史世事的契合,都是因为偶然中一时兴起,看上去几乎就是机会主义盛行,随风而去,随遇而安,实际上是受随心所欲驱使,那些既成事实往往包含着许多同自己过不去的成分。有谁还在这种后现代思潮风行的时代,仍在惦记着要纠正当年自己得到的造反派结论之名?那一年,在楚汉之都,一个拥有百万之众的组织,愤而将中央“文革”的几个要员抓了起来,惹下被称作“七二○事件”的燎天大祸。事情的发端只不过是该组织梦寐以求地希望能够获得所谓“左”派即造反派的名分。

三十几年过去了,这些人还没想明白,回过头来又要求有关方面为其平反,声明他们当年不是造反派,而是保皇派。当年被这个组织抓获的那几个人,就是将这个组织当作保皇派,而险些被万众踩成肉泥。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女子在公共汽车里突然打了身边男人一耳光,过了一会儿,女子又打了男人一耳光。女子下车后,旁人问起来才知道,男人发现女子短裙背后的拉链开了,便好心好意地替她拉上。男人因此挨了第一个耳光后,一边生气,一边自省,既然帮女子拉上拉链是不对的,那就应该让其恢复原状,没想到又挨了一耳光。想一想,这一实一虚两件事,难道不是异曲同工?有时候,楚汉之人就是这样为人处世。

记得年幼时夜间乘凉,听大人们反复讲述四个不同地方的人在一起比赛吹牛:河南人先说,河南有座少林寺,离天只有一丈一;随后的陕西人说,陕西有座大雁塔,离天只有八尺八;排在第三的四川人说,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湖北人最后说,湖北有个黄鹤楼,一半伸在天里头。湖北人一说完,独自将别人输的酒肉全吃了。楚汉地域上的人向来乐意别人说自己精明,并且普遍地瞧不起地理上的北方近邻。其实,不用放进更大的环境里比较,就在中南几省,出武胜关往黄河边上走,沿途遇到的那些声声叫着吃大米肚子疼的人才是真人精。想要楚汉之人承认这一点却很难,哪怕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心里明白得像是点着了灯,嘴里还是说不出来。楚汉地域上,要水有水,要山有山。水是名水,譬如洪湖、汉水和清江。山是名山,譬如武当山、神农架和大别山。那一年,从西安来的一位朋友站在东湖边大声惊叹,这哪里是湖,分明是大海!没有海,却有许多海一样的浩大湖泊。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样的功夫才是真了得。北方近邻用多年泛滥的黄河雕塑出一种仿佛与生俱来的悲怆,再用水汪汪的眼睛闪烁着干旱至极的无助。楚汉之人,假如同样擅长承接天地日月精华,武当山之仙风道骨,神农架之古朴沧桑,大别山之春华秋实,汉水之温文尔雅,清江之纯粹无邪,洪湖之富庶怡然,如此等等,随手选来,哪一种形象都能远远胜过那只强加在头上的“九头鸟”。说不上是不愿意用,还是不会用,到头来,单就外表来看,楚汉地域上,男性普遍缺少特质,女性的遗憾更甚,除少数生长在与外省接壤的山区里的女性,多数女性,或者更直率地说,绝大多数女性都是天生丽质一说的陪衬者。

与外表憨厚的北方近邻相比,生活在楚汉地域的人偏爱将仅有的那点精明当成一种得意、一种炫耀,率性地表达在脸上。不知情的人,至今仍在将那条汉正街当成楚汉地域的脸面。想当年汉正街首开小商品自由贸易自主经营之先河,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多少地方比照着这里的模样,或者照本宣科,或者发扬光大。春常在,人空瘦。到如今,整条街上生意依然红火,坐在后堂盘算的店老板大多换成了那些曾经在鄂东大别山区开山辟路的浙江佬。并不是本地人亏了血本难以为继,就算是个苕,在汉正街做生意也不会不赚钱。只是赚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就觉得够了,在别处买套房子,腾出那些黄金地段上的房屋,租给永远也折腾不够的浙江佬。靠着浙江佬所付的房租,每天里邀上三五知己在一起打上四个风的麻将,散局后再喝一顿靠杯酒,说不上是看破红尘,也没到游戏人生的境界,真正的理由很简单,他们喜欢这样生活。这样的情形在楚汉地域上已到盛行之势。在那些星罗棋布地绕着都市的小城小镇里,说起来,大家都在慨叹日子过得清苦,可是,大大小小的麻将馆里无不是人满为患。能行乐时当行乐,得逍遥时且逍遥,这样的人精自然是此中极品。楚汉地域上的人如果也像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那样,早早悟透人生,自然能活得不同凡响。偏偏他们只是率性而为,做事论事,大多凭一时好恶,性情所致,慎思不及。张之洞所言及的以及后人对其理解的,恰恰与此相悖,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没有看到楚汉之人本质上贪欲有限。即使是做成了事,大多是为了做而做,至于为什么要做,做了又须达到何种境界,他们是不会去深思熟虑审慎为之的。

性情中的楚汉之人天生喜好先天下之乐而乐。

说楚汉地域上多是性情中人,还有语言可作佐证。楚汉方言,语调多为高开高走,即所谓的高腔高调。听上去只有喉音,等不及像北方人那样让心里的话经过腹腔,回绕一下再说出来,因而总显得尖锐有余,忠厚不足。这一点又以江汉平原和四周丘陵地带的人为最甚。深究其中,也没有别的理由,无非是不愿压抑自己的性情,久而久之自然成了习惯。在真实生活里,楚汉之人极难做到比赛吹牛所形容的,捺着性子,将一剑封喉的绝招留到最后。只要有了要说的话,哪怕别人正在说,也要插进去,先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其中,最著名的楚汉人物,古有西部秭归县的屈原大夫,今有北部郧县的杨献珍、东部浠水县的闻一多和蕲春县的胡风教授。别人正在津津乐道,老先生们硬要多嘴多舌,横插一杠子,结果能好得了?性情中人,好则好矣,不好起来一个比一个下场悲惨。最近中部监利县又出了一个颇有相似之处的乡镇干部,抢着说了些乡村现状的大实话。幸运的是时代不同了,性情中人所做的性情之事,开始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宽容。

性情中的楚汉之人天生善于先天下之忧而忧。

楚汉地域的东西两端,有两道名菜。一道菜叫懒豆腐。这是宜昌一带的叫法,在恩施一带则称其为合渣。顾名思义,这是懒人用懒办法做成的豆腐。它省掉了过滤、点卤、煮沸、冷凝后挤压成形等工序,将泡好的黄豆磨成粗浆,直接放进火锅,加入一些当地出产的时令山菜和腌制小菜,煮好即可。看上去其貌不扬,吃到嘴里味道鲜极了。另一道菜严格说起来并不叫菜,却在楚汉东部山区广为流行。无论天热还是天冷,一边做饭做菜,一边将灶里烧剩下的劈柴或者松枝用火钳夹出来,放进一只炉子里。偶尔家里有人生病,也会用这炉子来煎药。通常情况下,这样的炉子是用作烧吊锅的。炉子随后会被掇到桌面上,再将一只黑糊糊的吊锅架上去。吊锅里别无他物,只有滚沸的半锅清水和几只翻腾起伏有红有黄的腌辣椒。等到该坐下来的人全部围坐下来,说声吃饭吧,并不是先动筷子夹菜,而是将放在吊锅四周某一碗炒得好好的菜,倒进吊锅里。无论什么菜,最终都是一样地倒进吊锅里。各种各样的菜,烩在一起,味道好到无论菜有多少,都会吃个精光。楚汉之人内心崇尚的正是此类的简单生活,需要像下棋时长考一样的思想并非其长项。得益于地理上的优越,在楚汉之人的行为里,诸多事情,只要像懒豆腐和吊锅那样,依一时性情随手处置就行。曾经有人建议楚汉之都武汉,有无市花无所谓,市香是万万少不得的。建议的市香是热干面的芬芳。每天早上,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内,各种写字楼,甚至星级宾馆里,只要有人就一定有热干面的印记。在汉语言所波及的地方,从来没有哪个地域会像楚汉之都武汉那样,假如没有热干面,男女老少宁可将空气和白开水当早点。深究起来,热干面这东西,也是随手之作。同饮一条长江水,往上有四川的担担面,往下有上海的阳春面,当中的热干面,正好取了二者味道的平均值。难怪楚汉之人爱说,性情中人自有天地垂青。

天生的湖北佬,每逢历史大起大落,总有一些蹊跷事落在头上。

作品简介:

《大树还小》一书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刘醒龙的“短”作品精选集,收录了《挑担茶叶上北京》《大树还小》《女性的战争》《果园里的老爸头》《为哈尔滨寻找北极熊》等经典短篇小说和散文篇目。

作者:刘醒龙

标签:刘醒龙大树还小茅盾文学奖当代文学

大树还小》最热门章节:
1生命之上,诗意漫天——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感言2在母亲心里流浪3为哈尔滨寻找北极熊4与五岁的女人共进晚餐5九寨重重6唐诗的花与果7在记忆中生长的茶8一种名为高贵的非生物9一只松鼠的城市10楚汉思想散
更多『作品集』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