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文言和白话_第十一章 何谓白话

张中行
文学理论
总共19章(已完结

文言和白话 精彩片段:

第十一章 何谓白话

11.1白话

以上谈了文言。文言是个怪东西,脱离口语,自成一套,而且寿命那么长,积累了那么多文献,创造了那么多花样,又离现代语比较远,很多人感到生疏,所以费的笔墨比较多。以下谈白话。白话,我们现在正在用,过去也有,都是怎么说就怎么写(理论上如此,实际做还有问题,留待下一章谈),许多方面都不像文言那样复杂,似乎没有什么可谈的。其实问题也不少。主要问题是,它应该和文言分道扬镳,却有时又和文言混在一起。混在一起,身份欠明晰,想说明它就会苦于不能斩钉截铁。确定身份是相当难的事,但为了能够有的放矢,我们总不能不大致了解,所谓白话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

11.1.1白话的定义

白话,和文言一样,都要指书面语言,以及为什么这样限定范围,前面第1.2.2节已经谈过。这样的书面白话,定义不难,是文言渐渐离开口语,定了形,并且在书面上占优势甚至占压倒优势的时候,照当时的口语写的文字是白话。白话,口说的,当然年岁最大;手写的也可以这样说。可是定义说是在文言定了形之后,这是因为,如果没有文言,书面上都照口语写,虽然那是白话,却不必说它是白话。这意思,本书开头一节曾提到,是文言和白话,就名称说有依存关系:没有文言,就不必称照口语写的书面语为白话;没有白话,也就不必称脱离口语的书面语为文言。

这样认识,前面第二章提到的早期书面语,甲骨文、金文、《尚书》《春秋》《论语》之类究竟应该算什么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甲骨文、金文、《尚书》之类是商周的,推想都是照口语写或照口语而稍稍化简写。《春秋》《论语》之类时间较晚,与当时口语究竟有多大距离,我们不能确切知道。假定也距离很小或不远,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上面的规定,说这些都不是白话,因为文言还没有定形。这是消极一面的否定。积极一面,肯定都是文言,就还要找另外的理由。在第二章我们说是依常识,也就是从俗,现在白话有了定义,似乎就可以加强一点说,既然不是白话,又和定了形的文言有前后相承的关系,就无妨说或只好说这些都是文言。这有如子孙腾达了,父祖辈借光得了封赠,也就可以称为师保之类了。

给白话定义,强调与文言对立,还有个好处,是辨认白话就有了比较明确的依据。办法是从词汇、句法、韵味等方面看,显然与文言有区别的,是白话,反之,不是白话。自然,真正去辨别,还不免会遇见像是有区别而又不显然的,这怎么处理才合适,留待下面第十四章讨论。

11.1.2白话的特点

特点是对比的产物,也惟有对比,才显得更有述说的必要。前面第五章介绍文言的特点,主要就是从与白话的不同方面说的。现在介绍白话的特点,当然也要从与文言的不同方面着眼。上面11.1节说,白话的许多方面都不像文言那样复杂。这是因为它是照口语写,口语是家常便饭,即使有些讲究也不很多。还有,文言和白话虽然有大异,却也有些小同,如字形、字音之类,前面已经讲过,当然就不必再讲。可以讲讲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当然是词汇和句法方面的不同。白话里有大量的词,以及很多说法,是文言里不用的。这类现象,无论翻看中古的白话还是现代的白话,都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例证当然是随处可见,这里只举一点点。先说词汇方面的。《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涉称王之后,一个穷困时的旧相识来看他,走进王府,看到陈涉享用的阔气感到惊讶,说:“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夥颐是感叹词,是白话,除绘影绘声以外,文言里不用。又如《世说新语·巧艺》篇记载,顾恺之画人不点睛,人问他,他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白话,意思是这个,也是除了绘影绘声以外,文言里不用。再以后,如《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说吴秀才“没甚么盘缠”,没、甚么和盘缠都是白话,文言里也不用。现代白话里大量的词,尤其新生的或新借的,如宏观、反馈之类,与文言更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大家都清楚。再说句法方面的。同样的意思,白话用另一种说法,例证也是随处可见。如《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里有这样两句话:“都把孩儿们来与他教训”,“走将一个人入来”,都是文言句法里没有的。现代白话,如把字句,两个动词带一个宾语,用助词“得”引出补语,等等,也是文言里没有的。现代白话里还有不少译文,大部分异国气很重,那就与文言相隔更远了。此外,表示语气的办法,白话和文言的分别更加明显,这在前面2.3.3节已经谈到,不重复。

其二是与作品有关的人群,阶层不同。这是就作者和读者说,与文言有牵连的人大多是上层的,与白话(现代白话例外)有牵连的人大多是下层的。原因很简单,是在旧时代人的眼里,文言和白话有雅俗之分,庙堂和士林要用雅的,引车卖浆者流只能用俗的。打开文献库藏看看,这项区别会表现得更加明显,文言典籍的作者十之九是这样那样的官;至于白话,以小说为例,早期的多是伎艺人所作,当然要成为无名氏,就是留名的,如罗贯中、施耐庵等等,也等于不见经传。甚至世家出身的曹雪芹也不例外,如果曹家不败落,或者他腾达了,成为尚书、侍郎之类的高官,《红楼梦》也就写不出来了。至于读者,或扩大些说欣赏的人,阶层的区分也很明显。苏轼《东坡志林》卷一记载:“涂(途)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陆游诗也有“满村听说蔡中郎”的句子,又,《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一类书曾记载瓦肆(也称瓦舍)伎艺人说书的情况,可见讲小说,地点限于村野和市场,“大雅君子”是不去听的。宋元以后,小说更加流行,士大夫中有些人由不理会进而变为厌恶。如清初周亮工著《书影》,开头记他父亲的家训式的著作《观宅四十吉祥相》,其中第一相是“案头无淫书”,下有小注说:“昔人谓黄鲁直作艳词,以邪言荡人心,其罪非止堕恶道。近日作小说人岂止艳词!非常报应,人人亲见之。案头如有片纸只字,当尽数焚却。坏心术,丧行止,皆此等书引诱。”这位周公没有大权,所以烧还限于自己家的案头,至于皇室,由顺治到同治,几乎历朝都下令禁止,烧全国的了。以上是说阶层方面有鸿沟。但这鸿沟又不是决不可逾越的,因为白话这个表情达意的工具,不只能够讲故事,而且能够讲哲理。这指的是语录,来源于和尚的讲禅机,宋明理学家学了去,用它讲性理,大和尚,理学家,当然都是上层人物。还有,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尤其到近代,上层人中也会有少数喜爱所谓俗文学,如俞樾修改《三侠五义》,刘鹗写《老残游记》就是这样。

其三是发展变化的迟速不同。前面谈文言,常常说到定形,意思是,某一时期这样,其后还是这样;即使有变化,也是零零星星的。白话没有这样的定形。原因很明显,是它要照口语写,口语变,它就不能不随着变。唐朝以前,我们几乎见不到纯粹的整篇的白话,可以不论。唐朝以后,宋元话本存世的还有一些,既纯粹,又整篇,可以作为那时期白话的代表。我们现在读它,与《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比较,就会发现,韵味已经相差不少,如果与《呐喊》《子夜》等比较,那就相差更多。文言变化慢,是因为不只可以用旧的,而且乐得用旧的,如冠礼是早已不行了,明清人用文言写,表示成年,还要说弱冠或已冠,不这样就像是不够典雅。白话基本上不能这样照抄旧的,如“须——”,“——则个”等说法,话本里随处可见,《红楼梦》里不沿用,《子夜》里当然更不能用。专就这一点说,白话比文言个性强,不同的时期总是有不同的面目。其四,文言和白话并存,难免互有影响,可是影响力量

的大小不同:文言大,白话小。以国际贸易为喻,文言对白话是出口多进口少,白话对文言是出口少进口多。这当然有原因,是用文言写的人,一般认为白话是俚俗的;用白话写的人,有不少也会文言,或者由于需要,或者由于不知不觉,笔下很容易出现文言手法。用惯文言的士大夫间或用白话,个别的,情况千差万别;一般的,我想到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诗(主要是模仿乐府民歌),作词(主要是早期),用一些白话或比较通俗的文。因为这类文体来自民间,所以严格讲,这样用白话,是保留而不是吸收。另一种是明朝晚期的公安派以及受它影响的李渔、金圣叹、郑燮等,因为主张并表示行文要直写胸臆,所以文言里有时夹杂一些白话。这样的白话是宴席上的小菜性质,虽然上了席面,地位却并不高。至于相反的一面,文言给白话的影响,那就大多了。随便举一些例。一种是白话里夹用一些文言说法。如《西厢记》第一折张君瑞上场的道白,当然是用白话,可是里面夹用了“本贯西洛人也”,“小生书剑飘零”,“萤窗雪案,刮垢磨光”,“何日得遂大志”,这是白中藏着一些文诌诌。另一种是白话里用力玩弄文言的花样。如《破魔变文》用了大量的骈俪:

伏愿长悬舜日,永保尧年,延凤邑于千秋,保龙图于万岁。伏惟我府主仆射,神资直气,岳降英灵,怀济物之深仁,蕴调元之盛业。门传阀阅,抚养黎民,惣邦数之清规,均水土之重位。自临井邑,比屋如春,皆传善政之歌,共贺升平之化。致得岁时丰稔,管境谧宁。山积粮储于川流,价卖声传于井邑。谨将称赞功德,奉用庄严我府主司徒。伏愿洪河再复,流水而绕乾坤;紫绶千年,勋业长扶社稷。次将称赞功德,谨奉庄严国母圣天公主。伏愿山南朱桂,不变四时;岭北寒梅,一枝独秀。(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卷四)

还有一种是白话里大量引用文言作品(经常是诗词)。如《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入话之前引诗词十一首;《西山一窟鬼》,开篇是一首集句词《念奴娇》,然后举各句的出处,共引词十七首;故事当中夹用诗词以求画龙点睛,更是各体小说的常用手法。这样大量引用,当然是因为作者和读者都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写得美,突出重点。此外,还有一种受影响更大的,是干脆用或绝大部分用浅易的文言。最典型的例是《三国演义》,如开头一段: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作品简介:

文言和白话,实物是古已有之,名称却是近几十年来才流行的。两个名称相互依存,互为对立面:因为提倡照口语写,所以以传统为对立面,并称作文言;因为一贯用脱离口语的书面语写,所以以革新为对立面,并称作白话。文言,意思是只见于文而不口说的语言。白话,白是说,话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语言。两者的内涵和关系相当复杂,以下分章节解说。

作者:张中行

标签:文言白话实物

文言和白话》最热门章节:
1后记2第十六章 展望3第十五章 白话典籍(2)4第十五章 白话典籍(1)5第十四章 文白的界限6第十三章 用白话的原因7第十二章 白话与口语8第十一章 何谓白话9第十章 学以致用问题10第九章 文言典籍
更多『文学理论』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