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精彩片段:
附录
当代作家小资料(2)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上初中时“文革”爆发,因父亲的原因全家受牵连,中途辍学在家务农,后还在建筑工地从事过重劳动等。1972年被推荐到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处女作《一双袜子》。1975年毕业分配到陕西人民出版社任编辑。1978年以《满月儿》(上海文艺1978.8)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开始引起文坛注意。1980年调任《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3年起任作协陕西分会专业作家。贾平凹是个多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早晨的歌》、《腊月。正月》、《天狗》等,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红狐》等。其中《腊月。正月》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浮躁》获美孚飞马文学奖。80年代初的小说《二月杏》、《好了歌》曾因“不健沟倾向”而遭批判,90年代初又因小说《废都》中过多的性描写而引起争议。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是以陕西山村的普通人为题材,抒写恬淡的生命旨趣。自“商州系列”起,从历史的深度展现陕西秦川地区的古老民风,旨在向商洛文化寻根。近来作品的文化意识渐浓,离民间乡土渐远。他的文笔纯熟流畅,有很强的语言把握能力。[[蒋子龙(男)(1941-)]]
河北沧县人。1950年入农闲时的“季节性小学”.1955 年入天津市第四十中学。1958年毕业考入天津重型机器厂技工学校。1960年毕业在工厂当见习工。同年加入海军,在部队的宣传部工作。开始文艺创作,1962年始发表杂文通讯等,1964年第一篇散文《老崔》发表在《光明日报》。1965年复员回天津重型机器厂。同年发表短篇小说《新站长》。1972年发表小说《三个起重工》。1976年发表的《机电局长的一天》(人民文学1976.1,复刊第一号)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却因所谓“走资派路线”受攻击。后在压力下写了应时的《铁锨传》。1979年以改革为背景,描绘新时代的英雄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在1979年全国优秀小说评奖中以压倒性票数获奖,引发了“改革文学”的热潮。1980年作协主办的文学讲习所第五期学习班毕业。后历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协理事、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天津分会主席、《天涯》主编等职。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开拓者》、《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蒋子龙集》、《拜年》、《蒋子龙创作精选集》等,长篇小说《蛇神》等,散文集《过海日记》、《国外掠影》,文艺论集《不惑文谈》等。他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较强的可读性,特别是前期作品充满“开拓者”的热情。[[老舍(男)(1899-1966)]]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普通满族家庭。1905年到一家改良私塾读书,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兼国民学校校长。1922年到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1923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南开季刊》1923第2 、3期合刊)。后回京任教,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讲师。期间创作了追忆国内生活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这些小说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以“看戏”的态度来旁观北京的众生像,文笔轻松活泼、幽默诙谐。1929年回国途中滞留新加坡任国文教员。1930年至1937年,老舍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课余坚持小说创作。期间写出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长、中篇小说,还有《赶集》等短篇小说集。在揭示市民阶层的人情世态、精神弱点的同时,加强了社会批判的力度。抗战爆发后,在武汉、重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总务组长。为了抗日宣传,写下了许多通俗作品,并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1946年应邀去美国讲学,写了长篇小说《鼓书艺人》,并完成了长篇巨著《四世同堂》,这是一部结构谨严、气势磅礴、包含感情的民族抗争史。建国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常委。当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新的生活中,用新的方法创作符合时代的新作品,写了一些流于表面的文章。同时也创作了话剧《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等和长篇小说正红旗下。其中《茶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充分展现了他“语言大师”的实力,用一字半语就写活一个人物,更流露了作为一个旗人对北京满族遗老遗少的复杂情绪。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文革”开始不久,作家因不能忍受身心双重压力而自杀身亡。[[李锐(男)(1950-)]]
原籍四川自贡,生于北京。1969年高中毕业后到山西插队,六年后分配到钢铁厂做工。1977年调山西《汾水》编辑部,后任《山西文学》编辑部主任、副主编。1988年调入作协山西分会从事专业创作。1974年发表处女作《杨树庄的风情》。出版小说集《丢失的长命锁》、《红房子》、《厚土》等,长篇小说《旧址》、《无风之树》、《万里无云》。其中《合坟》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主要取材于吕梁山区,1986年起陆续发表的“厚土”系列小说引人注目,以冷峻的笔调揭示贫瘠山区农民僵滞粗厉的生活样态,追求客观化的绝对真实效果,他自我抑制式的写作却写出了一种抑制状态中的倔强生活。近年在此基础上的长篇更展示了其日渐成熟的文体风格,对于农民土地有更深刻的理解。[[李準(男)(1928-2000 )]]
本姓木华梨。蒙古族。河南洛阳人。1943年因经济原因初中辍学,在盐栈、邮政代办所、银行、干部文化学校等处工作过。1952年开始创作生涯。1953年发表最早反映土改后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河南日报》1953.11.20),轰动一时。1954年起在河南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曾携家下放农村,参加基层工作。1960年发表的小说《李双双小传》影响较大。历任中国作协理事、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等职。1976年复出文坛后,潜心创作反应黄河边上劳动人民生活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获得较大反响。其他出版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卖马》、《车轮的辙印》、《春笋集》等,《黄河东流去》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牧马人》和《高山下的花环》也获得成功。他的作品多取材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村生活的变化动向,带有特定时代的政治印迹,但由于对民间文化及文艺形式的熟悉,使作品富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梁斌(男)(1914-1996)]]
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1930年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参加过著名的“二师学潮”.1932 年发生“高蠡暴动”,对其影响很大,曾以此为题材写过短篇小说《夜之交流》、《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等。1933年到北平。1938年任冀中地区“新世纪剧社”社长。1942年起从事地方工作。历任中共湖北襄阳地委宣传部长兼《襄阳报》社社长、《武汉日报》社社长、中央文学讲习所党支部书记、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等职。后在天津从事专业创作。195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红旗谱》,1957年底出版,影响广泛,被当时评论家称为概括了中国农民的“苦难史、斗争史、革命史”,艺术上也有自己的特色。1963年,《红旗谱》第二部《播火记》出版。1983年,第三部《烽火图》出版。但后来续篇的艺术高度远远不及《红旗谱》。[[林白(女)(1958-)]]
原名林白薇。原籍广西博白,生于广西北流县。曾插队两年,期间当过民办教师。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曾在图书馆、电影厂工作,现在北京定居。起先创作诗歌,后从事小说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青苔》、《守望空心岁月》《说吧,房间》,中短篇小说集《玫瑰过道》、《子弹穿过苹果》、《同心爱者不能分手》、《致命的飞翔》等,散文集《丝绸与岁月》等。近年来,她与陈染等女性作家的作品成为文坛的一个焦点。她的作品常用“回忆”的方式叙述,女性意识强烈,对女性个人体验进行极端化的描述,讲述绝对自我的故事,善于捕捉女性内心的复杂微妙的涌动。她的这种封闭的自我指涉的写作,特别是有些关于自恋、同性恋的描写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刘白羽(男)(1916-)]]
北京人。1938年赴延安,参加文艺工作团,到过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出版了散文报告集《游击中间》、《延安生活》,小说集《五台山下》、《龙烟村纪事》等。1944年起担任编辑、记者工作,除了写通讯报导外,还创作了一些小说。朝鲜战争时期,两次赴朝,出版了通讯报告集《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对和平宣誓》,短篇小说集《战斗的幸福》。1955年以后,从事文化领导工作。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晨光集》、《踏着晨光前进的人们》,散文集《火炬与太阳》、《早晨的太阳》等,文学评论集《文学杂记》。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0年任《人民文学》主编,坚持严格的政治标准。他的作品充满时代政治使命感。1958年以前以叙事散文为主,写朝鲜战争和经济建设的文艺通讯,而且专稿报导了‘万炮轰金门“这一重大事件。文章紧密配合形势,富于激情,有较强的战斗鼓舞作用,在艺术方面斟酌较少。1958年《日出》发表以后,他的创作开始转向抒情散文,但他的文章的战斗风格没有变,雄厚、壮丽,是他选择对象和抒写情感的特色,代表作如《长江三日》等,气势宏伟,但有时也因过度渲染而失之空泛。[[王安忆(女)(1954-)]]
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出生在南京,是作家茹志鹃的次女。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1961年入淮海中路小学,1967年入向明中学读初中。1970年到安徽五河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在乐队拉大提琴,并参加一些创作活动。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调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任编辑。1980年曾入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因发表短篇小说《雨,沙沙沙》(《北京文艺》1980.6)等雯雯系列小说而引人注目。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后担任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协副主席。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等,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分获1981-1982年、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其作品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80年代中期以前的作品多以知青为题材,表现其人生的追求和向往,以心理描写见长。80年代中期以后则着力于人性和人的生命本相的探索,如“三恋”等。90年代以后开始追求新的叙事风格,以《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等为代表,她用现实世界的原材料来虚构小说,以小说的精神力量改造日渐平庸的客体世界,营造体现知识分子群体传统的精神之塔。近来语言变化更为明显,由简洁而趋拥挤,如《长恨歌》等,对上海这个城市作细致入微的繁复的描绘。[[王家新(男)(1957-)]]
曾用笔名北新等。湖北丹江口人。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学。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肖川农化厂劳动。1977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触摸》、《风景》、《预感》等,诗论《人与世界的相遇》。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自1990年写作《帕斯捷尔纳克》到后来旅欧期间写作《临海孤独的房子》、《卡夫卡》、《醒来》等,他在中国诗歌界的影响逐渐增大。这些流亡或准流亡的诗人命运是他写作的主要源泉,他试图通过与众多亡灵的对话,编写一部罕见的诗歌写作史,作品中经常有令人警醒的独白,笔意沉痛。1996年之后,以《伦敦随笔》、《挽歌》为代表,又开始诗歌的新的探索。出版的诗集还有《一只手掌的声音》、《游动悬崖》等。[[王蒙(男)(1934-)]]
曾用笔名阳雨。原籍河北南皮,出生于北京。1940年入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45年入私立平民中学学习,中学时代与共产党地下党员接触,受到影响。建国后,担任青年团干部,开始文学创作,1953年着手写长篇处女作《青春万岁》,并于1956年9 月定稿,但因“反右斗争”被禁止出版,直到二十多年后来得以出版。195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小豆儿》,1956年以一篇“干预生活”的作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而引起轰动,1957年因这篇小说获罪被划右派。1958-1962年在北京郊区劳动。1962年曾到北京师范学校任教,同年发表了《眼睛》、《夜雨》等小说。1963年赴边疆思想改造,举家迁至新疆伊犁。曾在那里任汉语翻译。1978年调回作协北京分会,重新发表小说,1979年平反。1983至1986年任《人民文学》主编。1986年当选中共中央委员,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同年6 月任文化部部长,1990年卸任。文革后撰写了大量作品,出版小说集《深的湖》、《冬雨》、《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在伊犁》、《星球奇遇记》、《我又梦见了你》、《坚硬的稀粥》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失恋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等,评论集《漫话小说创作》及《王蒙、王干谈话录》、《红楼启示录》等。其中《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蝴蝶》、《相见时难》等先后获全国优秀短、中篇小说奖。有广泛的国际声誉,曾获得意大利的蒙德罗文学奖和日本创作学会的“和平文化奖”等。他的创作一直求变求新,经常领风气之先。[[王朔(男)(1958-)]]
北京人。1976年中学毕业后,曾先后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在北京医药公司工作。1978年开始。先后发表了《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玩主》、《千万别把我当人》、《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小说,非常受读者欢迎。出版有四卷本的《王朔文集》(华艺出版社1992年初版)和《王朔自选集》等,曾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 他的早期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队“大杂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写过一些言情、侦探类的小说。后来的小说则形成特有风格,写一群文化痞子,以游戏、颓废为精神特征,对白通俗化又充满活力,叙述语言则戏谑、反讽。他的人物的“我是痞子我怕谁”和他自己“我是码字的”的宣言一样,成为一部分青年人的精神象征。后进军影视业也很成功,由他策划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由他的小说《永失我爱》、《玩主》、《橡皮人》、《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无人喝彩》、《过把瘾就死》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也都很受欢迎,有明显的商业炒作。他的作品虽风靡一时,但评价却分歧很大,这也使他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影坛缔造了引人注目的“王朔现象”.[[吴强(男)(1910-1990)]]
原名汪天同。曾用笔名吴蔷、叶如桐等。江苏涟水人。八岁入小学,后当过酒店学徒和小学教师。1933年在上海参加左联。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38年在皖南参加新四军,从事文艺和宣传工作,创作过几个剧本。建国后任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1952年转业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中共上海市文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1957年出版表现莱芜、孟良崮战役的长篇小说《红日》,是当时通过战役歌颂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的战争小说一种,影响很大。“文革”中因《红日》受到批判,一度入狱。“文革”后任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等职。著作还有散文集《淮海前线纪事》,小说集《灵魂的搏斗》,中篇小说《他高高举起雪亮的小马枪》、《养马的人》,长篇小说《堡垒》(上部)等,但影响都不及《红日》。[[严歌苓(女)(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