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_附录 当代作家小资料(1)

陈思和
文学理论
总共94章(已完结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精彩片段:

附录

当代作家小资料(1)

本资料是为阅读本教材的读者设计的一份作家简介,所列入下列简介的作家,仅限于本教材每章第二、三、四节专门分析其作品的作家,但整理民歌、改编戏曲和电影的作者和编导不列入;本教材每章第一节总论中介绍的作家,除个别特殊情况外,一般不作简介。特此说明。[[阿城(男)(1949-)]]

原名钟阿城。原籍四川江津,生于北京。高中一年级逢“文革”中断学业,1968年下放山西、内蒙插队,后又去云南农场。1979年回北京,曾在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工作,后任《世界图书》编辑。1984年发表处女作《棋王》(《上海文学》1984年7 期),引起广泛关注,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此后又有小说《树王》、《孩子王》相继问世,他的具有散文化倾向的系列短篇《遍地风流》也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他的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关于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关心人类的生存方式,表现传统文化的现时积淀。这些作品以及他在1985年发表的关于“寻根”的理论文章《文化制约着人类》使他成为当时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的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在海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90年代后定居美国,有不少杂感散文作品发表,依旧沿袭了他直白冲淡的语言风格。[[艾青(男)(1910-1996)]]

原名蒋澄海,笔名还有莪伽、克阿、纳雍、林壁等。浙江金华人。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但自五岁起被寄养在一位贫苦农民“大堰河”家里,这段经历成为他日后诗歌创作的重要思想源泉。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次年赴法留学,修绘画。1932年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同年7 月被捕入狱。以在狱中写成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1935年出狱。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中华全国文协。1941年3 月赴延安,任教于鲁艺文学系,主编《诗刊》(延安版)。1945年10月任华北联大文学院副院长、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等职。1949年随军进京,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军代表、中国文联筹备委员会常委、中国作协理事、中国美协理事、《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57年被划为右派,到北大荒。1959年调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75年回京治眼疾。1978年重新发表诗作。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笔会中心理事等职。他的早期创作《大堰河》、《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等诗集,多写劳苦大众、民族命运和社会黑暗,呈现悲怆、高昂、亢奋的重彩格调,由于在诗歌创作中强烈表达对光明的向往和汹涌澎湃的革命激情,在青年中产生极大的号召力,并使他得到“火把诗人”的称号。50年代发表了一些图解政策和歌功颂德的作品,因概念化和平面化而显平庸,缺乏生命力,但有些描写域外题材的作品则得到评论界的肯定。70年代末复出后,发表了大量诗作,使诗坛震惊,包括《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和许多短小篇什,延续了三四十年代的创作风格,并且更为凝练、深沉。1949年以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黑鳗》、《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雪莲》、《域外诗集》等。其中,《归来的歌》和《雪莲》分获全国第一、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另外著有理论集《诗论》、《艾青谈诗》、《艾青论创作》等。译作有凡尔哈仑《原野与城市》等。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享有广泛声誉。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巴金(男)(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余一、黄树辉等。原籍浙江嘉兴,出生于四川成都。1918年入成都青年会的英文补习学校,1920年考入成都外国语专业学校。在学期间,接受“五四”新文化洗礼,并深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这构成了他前期创作的底色。1927年至1928年在法国留学,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灭亡》的发表并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此后20年,他创作、翻译了大量深受青年喜爱的作品。1949年以后,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和作协上海分会主席。“文革”中受迫害,1973年自“干校”回上海。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作品经历了几个变化,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激烈的情感喷发倾吐对不合理社会的痛恨和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而后对现实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开始关注小人物的生存悲剧,发表了《寒夜》、《憩园》等感情更蕴藉、思想更深刻的作品,为后来的批评界更为推崇。50年代开始从小说创作逐渐转向散文创作,跟随政府号召写新题材、新主题,写出了不少遵命文学,丧失本来的艺术个性,但也有像《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这样在当时独具一格的报告文学集。经历“文革”后,思想又有了新的认识,感情更内敛,一部拷问自我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随想录》闪烁着一个历经苦难的世纪老人的智慧和人格的光芒,该作1989年获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荣誉奖。一生坚持人道主义的追求,常年卧病在床却笔耕不辍,近年仍继续他的“随想系列”的创作。享有广泛的国际声誉。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 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90 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巴人(男)(1901―1972)]]

原名王任叔。笔名屈铁、行者、八戒、赵冷等。浙江奉化人。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立宁波第四师范学校后,曾担任过小学、中学教员和编辑工作。1923年开始文学创作,参加文学研究会。1926年参加北伐,任北伐军总司令部秘书。1929年赴日本,次年回国,参加左联。后在南京交通部任职。抗战爆发后,在“孤岛”上海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曾主编《译报》、《译报周刊》、《民族公论》等刊物。1941年去印度尼西亚。1948年进入华北解放区,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第二处副处长。建国后历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社长兼总编辑。主要从事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有自己的见解。1954年修订出版文艺论著《文学论稿》。50年代中期在《人民日本》、《文艺报》、《人民文学》发表杂文,提倡人道主义文学。其中《况钟的笔》、《论人情》传诵一时。部分编辑出版为《遵命集》。还创作了历史长篇小说《莽秀才造反记》等。在50年代反倾运动中,因提倡“人性论”遭批判和撤职处分。1960年又被指为修正主义再受全面批判。晚年从事东南亚历史研究工作,编成《印尼史稿》。“文革”中被迫害至疯而死。[[白桦(男)(1930-)]]

原名陈佑华。河南信阳人。1938年因日军占领信阳逃难,1939年父亲被日军杀害。1942年入河南潢川初中,1945年入信阳师范艺术科。1946年夏入潢川高中,开始文学创作,诗歌处女作发表在信阳的《中州日报》。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中原野战军宣传员。1952年调任昆明军区创作组长。1955年调总政创作室。1958年因《森林里的故事》被划为右派,开除军籍、党籍。后在上海当钳工3 年。1961年调上海电影制片厂。1964年重返军队,任武汉军区创作员。“文革”期间曾在新疆度过数年。1979年恢复名誉。1985年转业,调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历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湖北分会副主席、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等。五十年代在西南边疆时期出版诗集《金沙江的怀念》、《热芭人之歌》,长诗《鹰群》、《孔雀》,小说集《边疆的声色》、《猎人的姑娘》等,以单纯、明净的热情将斗争生活与边疆风物融汇一体。1977年开始文革后的创作活动。著有诗集《情思》、《我在爱和被爱时的歌》等,小说《远方有个女儿国》等,电影剧本《苦恋》(与彭宁合作)、《今夜星光灿烂》、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等。其中诗歌《春潮在望》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奖。1979年10月他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发言《没有突破就没有文学》,引起许多文艺工作者的共鸣。他的后期作品尖锐地对社会现实、历史文化进行批判,引起较大争议。1981年,电影《苦恋》受到批判,但仍坚持创作不止。他是中国当代作家中为数不多的能进行多种文学体裁创作的作家。[[残雪(女)(1953-)]]

原名邓小躬。原籍湖南耒阳,出生于长沙市。1966年小学毕业。四年后,进长沙一街道小厂当铣工十年。后为服装缝纫个体营业者。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参加中国作协。出版有小说集《天堂里的对话》、《黄泥街》,长篇小说《突围表演》等。她的具有“先锋”色彩的小说《山上的小屋》、《天窗》、《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等在读者和批评界中反响颇大。她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形式上受到西方现代派作品的影响,以臆想、梦呓的手法组织神秘荒诞的叙述氛围,造成朦胧晦涩、离奇可怖的审美意象。小说有一种对人性丑恶的近乎残酷的透视力,对人类生存的悲剧本质进行无可保留的暴露,表现其独特的生命体验。[[曹禺(男)(1910-1996)]]

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原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1923年入南开中学,是南开新剧团的活跃分子。1926年发表没有引起注意的处女作《今宵酒醒何处》(中篇小说)。1929年升入南开大学,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此期间,完成了他第一部多幕话剧剧本《雷雨》(《文学季刊》1934年1 卷3 期),复杂的戏剧冲突和卓越的艺术魅力立刻引起轰动。大学毕业后入清华研究院深造,后因故辍学,开始教育活动,先后在保定中学、天津河北女子师范、上海复旦大学、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等处任教。在《雷雨》之后,他又创作了《日出》、《原野》等多部影响巨大的话剧剧本,确立了其中国现代话剧大师的地位。抗战期间,在重庆参加文化界抗敌活动,写了《蜕变》、《北京人》等作品,并改编巴金的《家》,都获得了广泛好评。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同年底回国。1947年在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任教,在上海文华影业公司工作。1949年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第一届中国文联常委,后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50年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建国后,积极参与党领导的各项文艺运动,写过一些迎合政策的散文,收入《迎春集》。1954年创作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多幕话剧《明朗的天》,在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中获剧本一等奖。1960年完成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剧《胆剑篇》(与梅阡、于是之合作)。“文革”中受到冲击,在人艺门房工作。1978年完成受周恩来委托的描写民族团结的历史剧《王昭君》,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中获戏剧创作一等奖。后历任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剧协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文联执行主席等。总的来说,他的早期戏剧创作成就突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然五十年代以后的创作因多应时事、政策而作,受各种限制,没有取得前期作品所达到的成就。他吸收了传统戏剧和西洋戏剧的双重营养,善于应用各种创作技法,擅长对戏剧冲突的把握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戏剧氛围的诗化处理更是其剧作独具一格的要素。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探索是其剧作的永恒主题,也使得他的剧作的艺术生命长久不衰。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雷雨》等剧作至今还在世界各地上演,以此为底本的电视、电影作品也不断出现。[[昌耀(男)(1936-2000)]]

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师文工团。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1955年调青海省文联。1958年被划成右派。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1979年平反。后调任中国作协青海分会专业作家。1982年后参与“新边塞诗”运动,是新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之一。著有《昌耀抒情诗集》等,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等。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其新边塞诗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近年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陈村(男)(1954-)]]

原名杨遗华。上海人。回族。1971年底到安徽农村插队。1975年病退回沪,进街道里弄生产组做工。1978年初入上海师范大学政教系专科学习,毕业后到上海市政二公司工作。1979年发表处女作小说《两代人》,步入文坛。1985年加入中国作协,同年调作协上海分会从事专业创作至今。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走通大度河》、《少男少女一共七个》、《蓝旗》等,长篇小说《住读生》、《从前》、《鲜花和》等。他的小说一类主要是对亲历的知青生活的描写,采用“我”作为叙述者,表达对农村和农民的复杂情感。另一类是对普通人生世事的描摹,在凡人对外物的无助的情境下展现人的自尊与自卑的交织心理,显露他对人生的忧思。晚近的小说有较强的实验意识,但仍保持着对现实生存状况的个人关怀。[[陈染(女)(1962-)]]

1962年4 月生于北京。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纸片儿》、《嘴唇里的阳光》、《无处告别》、《与往事干杯》、《在禁中守望》、《潜性逸事》等,长篇小说《私人生活》。此外著有散文、诗多部。[[陈翔鹤(男)(1901-1969)]]

四川重庆人。1920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同年底转入北京大学。1922-1925年间参与发起组织浅草社和沉钟社,开始发表作品。1927年起任教于山东、吉林、河北等地,抗战爆发后到成都,曾参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领导工作多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不安定的灵魂》、《在阪道上》、《独身者》、《鹰爪李三及其他》等。建国后,历任川西文化厅副厅长、川西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1954年到北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古典文学部副部长兼《光明日报》专刊《文学遗产》主编。后期致力研究,创作较少。曾拟将庄子、屈原等十二位文化名人的故事一一写成短篇小说,仅完成《陶渊明写 》和《广陵散》两种,发表后影响广泛。两篇作品都有借古喻今的意思,影射了当时知识分子艰难的生存环境,借高风亮节、正直狂傲的古人来映照现时的知识分子,寄托了他对现实的批判,同时也是他在时代感伤中对于知识分子如何安身立命的一种关照。作品自1964年起受到严厉批判,作者在“文革”中被迫害,于1969年去世。[[池莉(女)(1957-)]]

湖北沔阳人。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在农村当过小学教师。曾读过三年医专,毕业后在武汉钢铁公司当过五年医生。后就读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芳草》杂志社编辑,后在武汉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任武汉市作协副主席。1978年开始创作诗歌、散文。1981年开始发表小说。主要作品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来来往往》、《小姐你早》等。其中《烦恼人生》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她的小说大多取材于寻常百姓的凡俗生活,呈现本真的原生状态。朴实流畅的语言风格,冷静客观的叙述态度,使她成为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的小说放弃终极理想,面对琐屑的现实,以“零度情感”叙写“此岸”的生存状态,来揭示平凡生活的生命本质。[[戴厚英(女)(1938-1996)]]

作品简介:

本书是一部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理解来进行文学史概念的引导,传递出文学史的信息;同时,打破以往文学史一元化的整合视角,以共时性的文学创作为轴心,构筑新的文学创作整体现,显示出特定时代多层面的精神现象。

本书贯穿了主编陈思和的几个颇具创见的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观念:多层面、潜在写作、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民间的理想主义、共名与无名等,以此梳理当代文学史的复杂成分和发展流变。

本书以文学现象为依据,在介绍文学运动史料和文学史背景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作品分析方面,使学习者通过解读作品去实现对文学史中体现出的精神传统的理解。书中将当代文学史分为1949——1978、1978一1989、90年代以后三个阶段,对三个阶段的主导特征战争文化规范、和平建设时期新的文化规范以及无名时代的文化多元状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本书既是一部普及性的文学史教材,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探索性,适合大专院校学生和文学爱好者阅读,也适合文学研究者做参考。

作者:陈思和

标签:陈思和文学史当代文学史教材现当代文学文学复旦文学观中国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最热门章节:
1附录 没有结束的结语(代后记)2附录 当代作家小资料(2)3附录 当代作家小资料(1)4附录 本教材参考的主要书籍5第二十二章 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 第四节 在民间大地上寻求理想:《九月寓言》6第二十二章 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 第三节 语言覆盖下的民间世界:《马桥词典》7第二十二章 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 第二节 民间宗教与理想的确立:《残月》8第二十二章 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 第一节 坚持民间理想的文学创作9第二十一章 新的写作空间的拓展 第四节 深层个性心理的空间:《绝望中诞生》10第二十一章 新的写作空间的拓展 第三节 中外文化撞击的空间:《少女小渔》
更多『文学理论』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