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爱与生的苦恼_六、人生的空虚与烦恼 二

叔本华
宗教哲学
总共26章(已完结

爱与生的苦恼 精彩片段:

六、人生的空虚与烦恼

认识所照耀的各阶段中,意志化为个体而表现。人类个体投进茫茫空间和漫漫时间之中,是以有限之物存在,与空间和时间的无限相比,几乎等于无。同时,因为时间和空间的无限,个体生存所谓的“何时”“何地”之类的问题,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为场所和时间,只是无穷尽之中的一小点而已。

他真正的生存只有“现在”。“现在”不受阻碍地向“过去”疾驰而去,一步步移向死亡,一个个前仆后继地被死神召去。他“过去”的生命,对于“现在”遗留下什么结果,或者,他的意志在这里表现出什么证据,这些都是另一回事;一切都已消逝、死灭,什么都谈不上了。因此,对个体而言,“过去”的内容是痛苦还是快乐,这些都是无足轻重的问题。

但是,“现在”往往一转眼即成过去,“未来”又茫然不可知,所以,个体的生存从形式方面来看,是不断地被埋葬在死亡的“过去”中,是一连串的死亡。但若就身体方面来看,众所周知,人生的路途崎岖坎坷,充满荆棘和颠簸;肉体生命的死亡经常受到阻滞,受到延缓,我们的精神苦闷也不断地往后延伸。一次接一次的呼吸不断地侵入以预防死亡。

如此,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死亡战斗。除呼吸外,诸如饮食、睡眠、取暖等都在和死亡格斗。当然,最后必是死亡获胜。这条路呈现得那么迂回,是因为死亡在未吞噬它的战利品之时,就是我们从诞生到死亡之间,每一时刻都受它的蓄意摆布。但我们仍非常热心、非常审慎地希望尽可能延长自己的生命,那就像吹肥皂泡,我们尽可能把它吹大,但终归会破裂。

我曾说过,没有认识力的自然内在本质,是毫无目标、毫不间断地努力着,若观察动物或人类,则更显得清楚。欲望和努力,是人类的全部本质。正如口干欲裂必须解渴一样。欲望又是基于困穷和需求,亦即痛苦。因此,人类在原来的本质上,本就难免痛苦。

反过来说,若是欲望太容易获得满足,欲望的对象一旦被夺,可怕的空虚和苦闷就立刻来袭。换句话说,就是生存本身和它的本质,将成为人类难以负荷的重担。所以,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这二者就是人生的终极要素。说起来真是非常奇妙,人类把一切痛苦和苦恼驱进地狱后,残留在天国的,却只有倦怠。

一切意志现象的本质——不断地努力,臻于更高度的客观化后,意志就化为身体而呈现出来,随后就是一道铁令:必须养育这个身体,以获得主要的普遍基础。给予这道命令的,就是这个身体客观化后的求生意志。

人类是这种意志最完全的客观化,也是宇宙万物中需求最多的生物。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是无数欲求的凝集,人类就这样带着这些欲求,没有任何辅助,并且在困乏以及对一切事物都满怀不安的情形下,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所以,人的一生,在推陈出新的严苛要求之下维持自己的生存,通常必是充满忧虑的。同时,为避免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人类的各种危险,还须不断警戒,不时留神戒备,小心翼翼地踏出每一个步子,因为有无数的灾难、无数的敌人环伺在他四周。从野蛮时代直到现在的文明生活,人类踏着这样的步伐前进。人,从来没有“安全”的时刻。

啊!生存多么黑暗,多么危险,

人生就这样通过其中,只要保住生命。

——卢克莱修☾1☽

大多数人只不过为这种生存而不断战斗着,并且,到最后仍注定丧失生命。但使他们忍受支撑这一场艰苦战的力量,与其说是对生命的热爱,不如说是对死亡的恐惧。无可避免的死亡如影随形地站在他们背后,不知何时会逼近身来。

作品简介:

叔本华创作的《爱与生的苦恼》讲述了:唯有站在最高的立场,才能获得绝对的真理。

欲望越强烈、越贪求我欲之满足的人,他所感到的痛苦也就越多越深。

一个人的认识愈明晰,智慧愈增加,他的痛苦也愈多,身为天才,苦恼最多。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这二者就是人生的终极要素。

妄想产生的欢喜愈大,一旦消失,所得痛苦也愈深。

尽管人生多熙攘纷杂,但对它的眷恋、对死亡的恐惧,原本就是幻想在作祟。

当我们快乐时,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当处在痛苦中时,则觉得度日如年。

一个人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在他酣睡时,而不幸的人最不幸的时刻,就是在他觉醒的瞬间。

亲情经常击败自私心,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以维护子女。

苦恼并非从外界注入,它就像流不尽的苦汁,而它的源泉正在我们心底,但一般人都视而不见。

作者:叔本华

翻译:陈晓南

标签: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德国哲学

爱与生的苦恼》最热门章节:
1叔本华年谱2八、谈死亡3七、求生意志的肯定4六、人生的空虚与烦恼 五5六、人生的空虚与烦恼 四6六、人生的空虚与烦恼 三7六、人生的空虚与烦恼 二8六、人生的空虚与烦恼 一9五、素质与遗传10四、生命的理念
更多『宗教哲学』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