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_第十二章 在处境最困难的人眼中

莎拉·贝克韦尔
宗教哲学
总共19章(已完结

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 精彩片段:

第十二章 在处境最困难的人眼中

在本章中,

我们见见革命者、

局外人和寻求真实性的人。

如果很多利益不相容的人都声称权利在他们那边,你如何在他们之间做决定?在《共产主义者与和平》最后一部分的一段话中,萨特勾勒出了一个大胆的解决方案:为什么不通过询问那些“处境最困难的人”或者“受到最不公正对待的人”怎么看,来决定每一种情况?你只需要找出该情况中最受压迫和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把他们对事件的看法采纳为正确的那一个。他们的观点可以被认为是真理本身的标准,是确证“人与社会真实面目”的方式。如果某件事情在处境最困难的人眼中不是真的,萨特说,那它就不是真的。

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简单得有些惊人,轻轻一下子便抹去了强势群体肆意用来逃避责任的那种伪善言辞——也就是所有那些省事的借口,比如说穷人就“配”穷人的命,或者富人就是有权得到积累在他们身上的那些比例惊人的财富,或人们应该将不平等和苦难视为生活不可避免的部分。在萨特看来,如果穷人和弱势群体不相信这样的论点,那它们就是错误的论点。这有点儿类似于“热内原则”:弱者总是正确的。从这时起,萨特也像让·热内一样,开始高兴地让自己服从于那些被异化的、被压迫的、被阻挠的和被排斥的人。他试图用局外人的目光,来审视特权阶级——就算特权阶级也包括了他自己。

没人可以说这很容易就能做到,原因不仅是(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的那样)借用别人的视角会对心理造成压力,还因为任何试图这么做的人,都遇到了大量的逻辑和概念难题。分歧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谁在任何时候都是处境最困难的人?每次弱者变成强者后,一切都得重新计算,所以必须要对角色的转换进行持续不断的监控——但是要由谁来监控呢?☾1☽

正如梅洛-庞蒂在他的《萨特与极端布尔什维克主义》中指出的那样,萨特本人并不坚持他自己的原则。面对在苏联监狱中那些处境困难之人的凝视,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重视他们指责的目光,还给出了为什么他们可以被无视的理由。不过,或许“凝视”这个概念本来也不是为了始终都能说得通。就像列维纳斯或薇依的伦理哲学一样——理论上讲,他者的凝视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在程度上是无限的——一个理想并不会因为不可能坚持,就变得不那么鼓舞人心。

萨特这个“在处境最困难之人的眼中”的观念,与列维纳斯“面向他者的伦理学”一样激进。在一些人看来,将道德交给众多的人类目光和个人视角来审视,会引发混乱,失去进行真正革命的可能性。萨特忽视了这种路线,表明了他自己还是从前那个独行其是之人。他再努力,也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共产主义者。

他的这条新路径,更多地吸引了那些不愿加入任何党派,但却积极参与新式解放运动的活动家,尤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反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社会排斥、贫穷和殖民主义的抗议活动。萨特全力支持这些斗争,并竭力提供了帮助——主要是用他最喜欢的武器:笔。为年轻作家的论战著作撰写前言,给了他可以介入的新主题,并让他感到他的哲学真的做到了一些事情,这种感觉已经很久没有了。

早在1948年时,他就曾写过一篇题为《黑皮肤的俄耳甫斯》( )的文章。这篇文章最初是作为桑戈尔(Léopold Senghor)的《新黑人与马达加斯加诗歌》( )的序言发表的,在文中,萨特描述了由黑人和后殖民时代的作家创作的诗歌,如何经常翻转了他们的压迫者那种固定、评判的“凝视”。从现在开始,他说,欧洲白人不能再厚颜无耻地评估和执掌这个世界了。相反,“这些黑人正在看着我们,我们的目光回到了我们自己的眼睛中;反过来,黑色的火炬点亮了世界,我们的这些白色头颅只不过是在风中摇摆的中国灯笼。”(那段时间的萨特,仍然在打磨他的比喻。)☾2☽

1957年,他为阿尔伯特·梅米的两本书《殖民者的肖像》( )和《被殖民者的肖像》( )撰写了序言——被放在一起翻译为《殖民者与被殖民者》——这两本书以波伏娃在《第二性》里分析女性迷思的方式,对殖民主义的“迷思”进行了同样的分析。在此之后,萨特又为一部划时代的反殖民主义著作,弗朗茨·法农出版于1961年的《全世界受苦的人》( ),写了一篇更有影响力的前言。

法农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思想家和知识分子,本身就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影响,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一直致力于种族、独立和革命暴力的问题。出生在马提尼克、有着非洲和欧洲血统的法农,曾在里昂跟随梅洛-庞蒂等人学习过哲学,但是他并不是很喜欢梅洛-庞蒂那种冷静的风格。1952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黑皮肤,白面具》( ),探索了在白人主宰的世界中,黑人的“生活经验”被投射到了他者的角色上。这本书充满了激情,一点儿都不冷静,但也具有高度的现象学特征。

接下来,法农搬到阿尔及利亚,并积极参与到了独立运动当中,但也因此在1956年被驱逐出境,去了突尼斯生活。在那儿被确诊为患有白血病后,他去苏联接受了治疗,病情暂时得到了缓解,但在1961年,当他开始写《全世界受苦的人》时,病情再次加重。之后,他拖着发烧和虚弱的病体去了罗马,并在那里经朗兹曼的引见,认识了波伏娃和萨特。

萨特当时就为法农倾倒了,并且高兴地为《全世界受苦的人》撰写了序言。他本来就喜欢法农的作品,见面后,更是喜欢法农本人。朗兹曼后来评论说,他还从没见过萨特像在那次会面时那样被一个男人深深迷住。他们四个人边吃午餐边交谈,然后又聊了一下午、一晚上,最后,到第二天凌晨2点时,波伏娃不得不坚决要求萨特需要回去睡觉。法农受到了冒犯:“我不喜欢那些霸占资源的人。”他和朗兹曼继续聊到了早上8点。☾3☽

作品简介:

巴黎,1933年……

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里喝着杏子鸡尾酒。其中一个叫雷蒙·阿隆的年轻哲学家,正在向同为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赞一种他在德国发现的新鲜哲学——现象学。“你看,”他说,“如果你是一个现象学家,你可以谈论这杯鸡尾酒,然后从中研究出哲学来!”

就这样,20世纪影响最广泛也最深远的哲学运动发端了。受到启发的萨特,将现象学与他那种法式的人文主义情感结合在一起,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哲学思想——现代存在主义。

在本书中,英国著名作家莎拉·贝克韦尔将历史、传记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以史诗般恢弘的视角,激情地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斗争、爱情、反抗与背叛的存在主义故事,深入探讨了在今天这个纷争不断、技术驱动的世界里,当我们每个人再次面对有关绝对自由、全球责任与人类真实性的问题时,曾经也受过它们困扰的存在主义者能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莎拉·贝克韦尔

翻译:沈敏一

标签:莎拉·贝克韦尔存在主义咖啡馆存在主义哲学史思想史萨特英国

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最热门章节:
1索引2参考书目3注释4致谢5出场人物表6第十四章 无法估量的繁盛7第十三章 一旦品尝了现象学8第十二章 在处境最困难的人眼中9第十一章 像这样交叉10第十章 跳舞的哲学家
更多『宗教哲学』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