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_10 PARMENIDES Ⅱ苍白的真理

尼采
宗教哲学
总共19章(已完结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精彩片段:

10 PARMENIDES Ⅱ苍白的真理

10.1新的启悟

然而,没有人能够不受冲击而接纳诸如“存在者”和“不存在者”这样可怕的抽象,凡接触它的人,血必渐渐凝固。有一天,巴门尼德忽然心血来潮,发现他早年的全部逻辑构想的价值丧失殆尽,于是,他宁愿把它们如同一袋作废的旧币弃置一旁了。人们通常认为,在那一次的启悟中,发挥作用的不但有象“存在”和“不存在”之类概念的内在强制性推理,而且有一种外来影响,即巴门尼德认识了科罗封人色诺芬尼(Xenophanes)的神学——这位在远古年代云游四方的狂诗吟诵者,对自然进行了神秘的、神化的讴歌。

色诺芬尼作为一个流浪诗人经历过非同寻常的生涯,他通过漫游成为一个见多识广和诲人不倦的人,善于提问和叙说。因此,在上述意义上,赫拉克利特把他列入博学者一类,一般来说列入“历史的”天性一类。他的神秘倾向究竟缘何和何时定型,永驻不变,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弄清。也许,完成构想之时,他已经是一位终于定居下来的老人了,经过迷径颠簸和不息探索之后,他的灵魂在泛神论的原始和平氛围下,感受到了崇高和伟大的极致——一种神圣休止、万物恒常的气象。此外,在我看来,两个人恰好在同一个地点,在埃利亚,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而两人的头脑中都构想着一个统一观念,这却纯粹是偶然的。

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学派,也不共同拥有任何能够从对方学来然后进一步传授的东西。因为,在这两个人身上,那个统一观念的来源是全然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如果其中一人曾经尝试了解另一个人的学说,那么,他仅仅为了理解,就必须把它翻译成他自己的语言。可是,在如此翻译时,另一种学说的特色不可避免地会丧失。

如果说,巴门尼德完全依靠一种所谓的逻辑推理得出存在者的一,并且用存在和不存在的概念把它编织出来,那么,色诺芬尼则是一个宗教神秘主义者,他和他那神秘的一相当典型地属于公元前六世纪。尽管他并不具备毕达哥拉斯那样的革命性格,但是,他在漫游生涯中却也怀着改善、净化、救治人类的同样的倾向和冲动。他是伦理导师,不过尚限于狂诗吟诵者水平。后来,他似乎曾是一个智者(巧言善辩的Sophist)。在大胆反对现有风俗和价值观方面,希腊国土上无人能同他媲美。因此,他决不象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那样退隐独处,反倒是直面公众。正是这个公众,他冷嘲热讽地抨击了他们对荷马(古希腊大诗人Homer)的欢呼喝采,他们对节日体操锦标赛的狂热嗜好,他们对人形石头的崇拜,虽则他不是用吵吵嚷嚷的恶陋方式作出抨击的。个人的自由在他身上达于高峰。他之所以和巴门尼德血缘相近,就在于这种对于一切成规习俗的近乎无限的摆脱,而不在于那最后的神圣的一;他是在那个世纪所体现出的一种气象中看到这个一的,这个一和巴门尼德的唯一存在观念几乎没有共同的表达和术语,更不必说共同的来源了。

10.2辩证思维的排斥

巴门尼德构建他那有关存在的学说时,毋宁说是处在一种相反的状态中。那一天,在这种状态中,他检验了他的那一对相互起作用的对子(它们的情欲和仇恨构成了世界和生成),即存在者与不存在者,正面属性与反面属性——而他,对反面属性、不存在者这概念突然产生了疑虑。因为,不存在的东西怎么能成其为一种属性呢?或者,提出更加根本的问题:“不存在者”怎么能存在呢?事实上,同义反复A=A 乃是我们一向报以绝对信任的唯一认识形式,否认它无异于疯狂。

正是这个同义反复的认识无情地向他呼喊: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存在的东西存在!

他突然感到他此前的生命承担着一个巨大的逻辑罪过。他竟或一直不假思索地断定:存在着反面属性,存在着不存在者;用公式来表达,这也就是A=非A。恐怕,只有十足的变态思维才会这样做吧。正如他所反省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带着同样的变态作判断的,他本人不过是参与了一桩普遍的反逻辑罪行而已。

但是,就是这个向他昭示他的罪行的同一时刻,也向他闪耀了发现的光辉。他找到了一个原则,一把打开世界秘密的钥匙,使他远离人类的一切幻觉。现在,他紧握住关于存在的同义反复真理这只结实可怕的大手,可以深入事物的深渊了。

他在这条路上遇见了赫拉克利特——一次不幸的相遇!他全神贯注于最严格地区分存在与不存在,此时此刻,赫拉克利特的二律背反游戏正是他所深恶痛绝的。诸如“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存在与不存在既同一又不同一”这一类命题,把他刚刚清理好的一切又弄得一团糟,使他怒不可遏。

他喊道:“滚开,那些似乎有两个脑袋而终究一无所知的傢伙!在他们那里,的确一切都在流动,连同他们的思想!你们阴郁地凝视着事物,可是你们必定又聋又瞎,以致如此混淆了对立面!”

对他来说,群众的非理性思维,用儿戏似的二律背反装点着,被捧为一切认识的顶峰,这是一桩痛苦的、不可理解的事件。

10.3感官经验的排斥

作品简介:

对于离我们较远的人们,我们只需了解他们的目的,便可以从整体上对他们加以褒贬。而对于离我们较近的人们,我们则根据他们用以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对其做出评判:我们往往责难他们的目的,却因为他们实现自己意愿的手段或方式而喜欢他们。只有对于它们的创立者而言,哲学体系才是完全正确的。对于所有后来的哲学家来说,这些体系往往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而在智力更为低下的人看来,则是真理和谬误的混合体。但归根结底,这些体系是一个错误,因而,可以弃之不用。所以,很多人对所有哲学家进行非难,因为哲学家的目的不同于他们自己的目的;哲学家是远离他们的人。

与此相反,谁喜欢伟人,谁也就会喜欢这些体系。就算它们也是完全错误的,但它们毕竟有确定无疑之处,有一种个人的情调和色彩。人们可以利用这种情调和色彩获得哲学家的肖像,正如人们可以从一个地方的植物推断出其土壤状况一样。总而言之,这种生活方式,这种看待人事的方式曾经存在过,因而是可能的:体系就是这块土壤上的植物,或者至少该体系的一部分是如此。

作者要简要地讲述那些哲学家的历史:作者会仅仅从每一个体系中抽出这样一点,它构成历史必须加以保护的个性的一部分,并且属于不可反驳、不可争辩之列。这是一个开端,旨在通过比较重获和重塑那些天性,使希腊天性的复调音乐有一天能再度响起。它的任务在于阐明我们必须始终加以 珍爱和崇敬的东西,这也是任何后来的知识都不能从我们心中夺走的东西:这就是伟人。

作者:尼采

翻译:李超杰

标签:哲学尼采古希腊哲人尼采尼采哲学小布的哲学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最热门章节:
1译后记216 ANAXAGORAS Ⅳ创作冲动与宇宙游戏315 ANAXAGORAS Ⅲ从混沌到运转414 ANAXAGORAS Ⅱ运动之谜513 ANAXAGORAS Ⅰ“无数基质”的世界612 PARMENIDES Ⅳ可疑的悖论711 PARMENIDES Ⅲ空洞的“存在”810 PARMENIDES Ⅱ苍白的真理909 PARMENIDES Ⅰ冰冷的理性1008 HERACLITUS Ⅳ“超人的智慧
更多『宗教哲学』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