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的印章与篆刻_第三章 篆刻技法 第一节 篆法

王志敏闪淑华
科普学习
总共18章(已完结

中国的印章与篆刻 精彩片段:

第三章 篆刻技法

第一节 篆法

篆法是篆刻艺术的基础,印章文字主要采用篆书,如何使入印文字既符合篆书结构规范,又能够适应印面的表现形式,使印章文字富有较高的艺术意蕴,是篆法所要研究的课题。

中国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图形化、线条化、笔画化三个发展阶段。篆书是最先形成的书体,正处在由图形化向线条化发展的过渡期,仍保留着图形化的特点,其点画、偏旁、部首、转折、结构造型都有一定的规范法度。掌握篆法就是要熟悉各种篆体的构成规律、造型特征、体势风貌。篆书作为通行的文字在秦代就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汉代以后还有相当数量的器物、建筑铸刻篆文,像权量、瓦当、钱币、碑额等。同是篆书,不同时代的人书写,就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有唐篆、宋篆、元篆之称。刻篆宜精,识篆宜博。注意积累各种篆体,进而心记手摹,直到使各种篆体形象鲜明地储存在大脑的记忆库中,每临创作,当判定印文内容适合应用的篆体后,便能信手拈来,经营入印。这种学习是开阔知识境界的过程,也是积累艺术功力的过程。它是掌握篆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和学养。

恪守规范,可以说是2000多年印章发展史相沿下来的一条准则。凡是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无不体现这一准则。强调篆法规范,并不排除在治印过程中,对篆文进行艺术处理。如为了布局的需要对笔画过繁的字作某些省简,对笔画少的字进行加重笔画或重叠偏旁等变化。汉代就注意到入印篆文同书写的篆体法书是有区别的。“说文篆刻自分驰”,在符合篆书规范的前提下,对某些篆文进行增减笔画、省略借用偏旁是艺术创作的手段,往往是艺术印章经营布局的匠心所在。这同不讲规范,凭借想象或拼凑偏旁部首,硬造篆字是完全不同的。

在一方印章中,同时杂用不同的篆体,是否符合篆法?对此,篆刻界有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持否定态度,认为杂用篆体容易造成印面零乱,初学者尤不可取。另一种意见以实践作了回答,浙派印作,不但有不同篆体穿插,还杂用异体字,作为增强作品整体感的处理手段,这是浙派的创作特色。浙派篆刻艺术的盛行,可以说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经受历史考验和社会承认的回答。但是第一种意见也并非没有道理,艺术创作可以为了取得完满的艺术效果而不择手段,正像浙派,杂用篆体而不零乱反而增强了作品的整体感,这是高层面艺术造诣驾驭的结果,对于初学者来说,虽不妨大胆尝试,但更应把创作重心放在提高篆法修养上来。

书体和书风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提倡谨守篆体规范,同鼓励适应时代好尚、发挥艺术个性、创立新的篆书风格并不矛盾。只有新的篆体入印,才能形成新的印风。篆刻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为了使这一传统艺术焕发青春,永葆生命活力,时代呼唤体现新时代精神的篆体出现。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批判地继承和弘扬祖国篆刻艺术遗产,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为了便于大家参考,现将篆书作简要的介绍。

篆书分大篆、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等。

甲骨文 又称龟卜文、贞卜文、甲骨刻文、契文等。商周时代崇信巫术,王室贵族凡举行祭祀、对外征伐、重大政事或进行田猎、预测气象、防治疾病等,都要事先举行占卜仪式,占后在龟甲、牛胛骨或鹿头骨上用墨或朱砂写出卜辞,然后用刃器将卜辞刻出或用漆写出,也有在刻后涂朱砂的。甲骨卜辞中有许多有关商周时代政治、经济生活状况和历史事件的记载,成为研究商周社会和古代历史、文化科技的宝贵文献。同时又是现存的最古老的汉字书迹。

甲骨在1899年以前,被叫作龙骨,河南安阳小屯一带的村民在地下挖掘后,当作药材卖给中药铺。1899年清代光绪时期的国子监祭酒(当时的国家大学官员)王懿荣无意中看到龙骨上的刻痕,经研究确认为古代的文字。继而引起文化界的重视,开始搜集收藏,外国人也趁机收购,致使二万余片甲骨流散国外。90多年来陆续出土甲骨总数达15万片以上,统计文字5000余个,利用形、义、音结合的方法已辨读出的字有2000多个。著录、研究甲骨的著作达百余种,形成了历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甲骨学。我国从事甲骨学研究的著名学者有王襄、董作宾、陈梦家、唐兰、张政烺、李学勤、李孝定、严一萍、饶宗颐等。

甲骨文在文字学和语言学的研究中,也具有重要地位。甲骨文笔画平直,相对规范化;结构对称,重心稳定;构成规律主要有象形、假借、形声三种,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甲骨文的文法也和汉语语法基本一致。甲骨文的组字特点是笔画繁简尚无定则,形体不固定,写法也有反有正,有一字多形、偏旁增省和部位方向也无一定的规律。甲骨文的字形书体风格因时代和书写人的不同而有变化。甲骨学家根据贞人(书写卜辞者)等多种断代依据将商代甲骨文分为五期,现将商周甲骨文各期特点介绍如下:

商代甲骨多发现于河南安阳市,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已知这里是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商代的王都遗址,盘庚迁殷建立的殷墟。甲骨出土时多大量堆积在一起,只有少数是零星散落在殷墟宫殿遗址上的,可以推断甲骨是经卜刻之后,有意识地储存起来的。很可能是商王室当作文献档案保存起来的。

盘庚至武丁时期(公元前14世纪)书风雄伟,书写人为韦、亘、静、永、宾等;

祖庚至祖甲时期(公元前12世纪)书体严谨工整,书写者有旅、大、行、即等;

作品简介:

中国篆刻艺术历史悠久,古代遗存非常丰 富,这是一宗具有浓厚民族传统的文化财富。为了便于大家了解篆刻艺术,笔者试从认识和欣赏的角度,为大家提供入门的参考资料。

作者:王志敏 闪淑华

标签:王志敏闪淑华中国的印章与篆刻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文艺专题

中国的印章与篆刻》最热门章节:
1附录 辅文图片2第四章 其他 第四节 结语3第四章 其他 第三节 查阅篆字的书籍4第四章 其他 第二节 印色5第四章 其他 第一节 钤印和钤盖的位置6第三章 篆刻技法 第三节 章法7第三章 篆刻技法 第二节 刀法8第三章 篆刻技法 第一节 篆法9第二章 印章概述 第六节 薄意10第二章 印章概述 第五节 印章边款
更多『科普学习』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