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争夺战·中国第一并购战财经纪实 精彩片段:
第二十章 恐龙灭迹
风雨飘摇
危机爆发的原因
2004年国家宏观调控,包括纺织业在内的九大行业被定为调控产业。随后,银行对纺织业不看好,同时对医药行业的无序竞争也表示担忧,开始紧缩银根,这对中国最大的纺织和医药企业华源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来自《经济观察报》的报道称,华源集团2004年度年检报告显示,该集团负债414.6亿元,占到集团556.4亿元总资产的近80%(数字有差异,华源声称的资产总额572亿元)。
单从80%数字看,资产负债率有点高,其实作为集团合并报表来说,不算高,因为是多层级控股,很正常。
华源最主要的问题是自有资金不足,对外投资是利用流动贷款来支付收购价款的,对外投资本身属于长期投资,这个资金不可能马上收回,即使所投资企业赢利,其他股东也不一定同意马上分红。
但是当时银行贷款政策是明确的,长期贷款一般只是对自建项目给予3-5年,华源对外投资只能使用一年期的短期贷款(2009年国内并购贷款放开,时间可以达到5年)。
短贷长投是华源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隐患,在企业处于上升时期,有政治背景的支撑,信贷大环境宽松,那么企业可以利用滚动的流动贷款,通过新旧贷款的更替,实现资金的有序流动。
可华源现在面临的外部金融环境已经变了:国家宏观调控,银行收缩贷款。灵魂人物周玉成要退下,一大批资本帝国纷纷出事。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为了自保,当然是只收不贷。
2005年,华源集团每个月到期需偿还的银行债务达3亿~4亿元,而华源集团不可能有这么多的现金流做保证,本身是需要银行来继续贷款,所以一旦出现银根紧缩,那么很快就出现流动性危机。
因此,华源危机的原因是外部银根突然收缩,自有资金和利润无法满足流动性贷款催还。
危机导火索
2005年,5月财政部进行“2004年会计信息真实度检查”,检查主要针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另选两家重点企业,其中一家即是华源集团。
这次检查其实是例行巡检,但外界对近年飞速扩张的华源本有资金紧张、随时断裂的担忧,此次例行检查遂被视为华源危机爆发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