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 精彩片段:
第十章 应对西安事变
英明决策
西安事变发生后,面对中央高层审蒋、除蒋的呼声很浓、意见不一的局面,12月13日,张闻天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专题讨论处理西安事变的方针。
毛泽东在会上首先发言,他肯定了这次事变的性质是革命的、抗日的,对我们是友好的,完全在反对“剿共”的立场上。他认为:“这次事变是革命的,是抗日反卖国贼的。它的行动,它的纲领,都是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对这次事变,应明白表示拥护”。“我们应以西安为中心,以西北为抗日前线,来影响和领导全国,控制南京,以西北为抗日前线,影响全国,形成抗日战线的中心。”他着重提出:“我们的政治口号:召集救国大会。其他口号都是附属的。”毛泽东作结论说:“现在处在一个历史事变新的阶段,前面摆着很多道路,也有许多困难。为了争取群众,我们对西安事变不轻易发言。我们不是正面反蒋,而是具体指出蒋介石个人的错误,不把反蒋抗日并列。应该把抗日援绥的旗帜突出起来。”
接着,周恩来发言,提出要防止日本利用这一时机将南京变成傀儡政府,因此我们不要在政治上与南京对立,要争取黄埔系、cc派、元老派、欧美派,如林森、宋子文、孔祥熙、冯玉祥。孤立何应钦等亲日派。还要深入发动群众,巩固西北三方抗日力量,把西安变成抗日的中心。周恩来还提出:“在军事上我们要准备打,但在政治上不采取与南京对立,要在实际工作中取领导作用。”“中共要公开走向政治舞台,但仍应注意地下党的艰苦工作,要有正确的组织工作。”
秦邦宪在会上也发了言,基本上同意毛泽东、周恩来的发言。
张国焘在会上发言比较激烈:“在西安事件意义上,第一是抗日,第二是反蒋。”
张闻天的发言比较晚,他对会上“审蒋”、“除蒋”,以及“以西安为中心”,成立“一个实质的政府”的意见表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主张以西安为中心建立实质的“政府”,以西北为抗日前线,领导全国抗日,以及出现的审蒋、除蒋的观点,都是不妥当的。为此,他说:“我们不采取与南京对立的方针,不组织与南京对立方式,把西安抓得很紧,发动群众,威逼南京。”,“尽量争取南京政府正统,联合非蒋系统队伍。”“我们的方针:把局部的抗日统一战线转到全国性的抗日统一战线。”
中央政治局研究认为:事变的发展可能有两种前途,一种前途是由于这次事变的发动,引起新的更大规模的内战,削弱全国抗日力量,反而推迟了全国抗战的发动,给日本的侵略造成有利的条件。而另一个前途是,如果这次事变能够得到和平解决,结束“剿共”的内战,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早日形成,使全民族的抗日战争能够早日实现,这是全国人民和国际和平阵线所希望的。
12月14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国焘及红军各方面军负责人联名致电张学良、杨虎城,提出西安事变后的行动方针:
立即宣布组成西北抗日援绥联军,张学良为总司令,东北军、十七路军、红军分别编为三个集团军;抗日援绥联军三部主力应集中于以西安、平凉为中心之地区,巩固团结,与敌决战,各个击破。目前第一要务是巩固内部,战胜敌人。15日,由15名红军将领署名的“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政府电”中要求其“自别于蒋氏”,“自别于亲日派”,“罢免蒋氏,交付国人裁判。”
西安事变爆发后,国内外反应强烈而复杂。南京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等亲日派主张讨伐张、杨;以宋子文、宋美龄为首的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保全蒋介石;地方实力派担心引发更大内战,大多数不支持张、杨,几乎一致要求恢复蒋的自由。日本则极力挑动中国扩大内战,幸灾乐祸地图谋更大的侵略。英美力求维持蒋氏统治,与共产党合作对付日本。
苏联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很明确:14日夜,季米特洛夫收到了邓发拍来的报告,第一反映是这个事变只能“有利于”日本。斯大林则十分震惊,他以责问般的语气问季米特洛夫是否“默许”了西安事变。12月16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给中共中央发电报,其语气相当强硬:不管张学良的动机如何,他的行为客观上只能伤害中国人民集结力量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并怂恿日本的对华侵略。苏联两家最大的报纸《消息报》和《真理报》都发表了重要社论,说明苏联与西安事变无关,并谴责张学良受日本挑唆制造了伤害抗日统一战线的事变。
考虑张学良、杨虎城急于要中共中央来人,并要派飞机来接。于是,志丹县城军民千余人在柳树坪开阔的川台地上整修飞机跑道,只干了半天就停止了。原因是台地酥软,飞机落不下,即是落下了,也起飞不了。中共中央决定派周恩来等人在12月15日骑马前往延安,再乘张学良飞机抵西安。
由于事变突然,对外界的反应知道的不多,谁也拿不出成熟的意见,存在处理意见不一的分歧,为此向共产国际电告此事,倾听意见和指示。12月16日,中共中央收到了共产国际的电报,却是一组乱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