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崛起在1949:开国外交纪实_第五章 刘少奇率中共秘密使团从大连起飞

陈敦德
纪实报告
总共10章(已完结

崛起在1949:开国外交纪实 精彩片段:

第五章 刘少奇率中共秘密使团从大连起飞

(15)毛泽东对刘少奇说成立政府的事不要着急,我不是当过瑞金苏维埃的主席嘛,刘少奇率团坐的苏联专机刚从大连起飞,发生了故障,又从天上下来了,为防走漏消息,塔斯社发了一则新闻称高岗率中国东北地方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

1949年5月,北平——大连——莫斯科

天刚黑时,一辆专列悄然驶出北平市郊的清华园小站

6月21日这天深夜,准确地说是6月22日凌晨1点,一辆老式蒸汽火车头拉着有数节车厢的列车从市郊的清华园火车站悄悄地出发了。选择偏僻的清华园车站,选择深夜出发,就是为了保密。北平刚刚解放,情况还很复杂,美蒋特务还十分活跃,这次中共代表团出访苏联,是要求高度保密的。清华园火车站是个废弃了的小站,基本不用。当初党中央从西柏坡迁北平时,李克农就是看中了这个远离市区的小站,让毛泽东、周恩来等从这里下车,经颐和园去香山的。

刘少奇率领的中共代表团成员还有王稼祥、戈宝权、邓力群和翻译师哲等。刘少奇上车后,曾经半开玩笑地问:上次我们来北平时乘坐的是慈禧太后的专列,这次又是谁的专列?代表团乘火车到有苏联驻军的旅顺后,将转乘苏军的飞机去苏联。

陪同中共代表团去苏联的还有苏联专家组长科瓦廖夫,科瓦廖夫因汽车事故来晚了。火车原定21日夜里10时整出发,因等候科瓦廖夫,出发比预定时间晚了三个钟头。

中共中央进驻香山后,斯大林的联络员阿洛夫和米大夫也搬至香山。没几天,曾跟随米高扬到西柏坡的科瓦廖夫也奉莫斯科之命从东北来到北平,住在东交民巷的苏联驻北平总领事馆里。科瓦廖夫是苏联交通部副部长,是东北中长铁路的苏方负责人,来到北平后,就成了在北平的苏联人中职务最高的政府官员。科瓦廖夫觉得住在北平城里,与在西郊香山的中共中央联系来往不方便,就提出要中方在香山给其修整一套住处。

4月间,科瓦廖夫就搬到了香山的一个山沟里,这就与住在香山的中共中央领导人见面机会多了。在这个时候,科瓦廖夫使用阿洛夫掌握的无线电台,不断向莫斯科报告情况。

这些在香山的苏联人的情况,毛泽东都是知道的。

科瓦廖夫刚住进香山,就带着苏联驻北平总领事齐赫文斯基要拜见毛泽东。

在此之前,斯大林刚刚给毛泽东发了一封长电报。该电报除了谈及对未来新中国的建议,也在电报第七部分,在对中国的军事政治形势作了评估后指出:美英军队在解放军“后方登陆的危险性明显增加了”,建议解放军“不要匆忙南下”。

对于未来新中国的建议,毛泽东觉得是可以很好地考虑的;他亦准备在渡过长江以后,派刘少奇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访问,请教建国的诸多问题。但对斯大林关于渡江南下的态度,他是不以为然的。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当天傍晚时分,他在双清别墅接见了这两个苏联人。

宾主在客厅坐下后,茶也端了上来。齐赫文斯基作了自我介绍后,首先祝贺中共和解放军已经取得的胜利,以及前线捷报频传的进展。接着,齐赫文斯基请毛泽东给他们俩介绍我军各个战场的情况,即我军的部署、进军计划,以及对战局的展望和对前景的评价。齐赫文斯基问:“如果在许可的条件下,能否将中共的各项基本政策、方针说明一下,同时也把敌人的情况和处境作一些分析和评价。也就是说,我们想知道,敌人还能支持多久?”

作品简介:

本书全面客观翔实地记述了在复杂多变的冷战国际环境中,新中国建立前后坚持独立自主、“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等独特的开国外交战略思想的历程。真实细致地刻画和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领导人在定都北平、“建交要经过确认一个中国的谈判”、组建共和国外交部、将军大使走出国门、废除外国驻兵权和“打扫”东交民巷等重大事件中的决策过程,斗智斗勇的交锋较量,惟妙惟肖的秘密细节,视野开阔,内蕴丰厚,丰富可读,是研究和了解新中国外交史的必读书,堪称纪实文学的精品。

作者:陈敦德

标签:陈敦德崛起在1949开国外交纪实纪实文学

崛起在1949:开国外交纪实》最热门章节:
1第十章 毛泽东说:建交要经过谈判2第九章 首都“打扫”东交民巷3第八章 一号专列驶往莫斯科4第七章 共和国组建外交部5第六章 毛泽东发布建国公告6第五章 刘少奇率中共秘密使团从大连起飞7第四章 毛泽东决策外交实行“一边倒”8第三章 发生在渡江后的中美外交较量9第二章 渡江前夜,英国兵舰闯入长江10第一章 在太行山下的小小村子里规划了共和国外交方略
更多『纪实报告』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