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三十六计大全集 精彩片段:
第31计 论功行赏——奖励那些做出成绩的人
精彩案例
按功绩封授官爵——唐太宗赏之有道
公元627年,在唐太宗平定天下后的第一天,唐朝皇宫显得格外庄重肃穆,天还不亮,文武百官就来到大殿外等候。唐太宗上朝后,文武百官按照尊卑顺序依次站在大殿两旁。唐太宗先命令内侍宣读对诸位功臣的封赏。受封功臣的名单宣布之后,唐太宗对群臣说:“朕论功行赏,恐有不周之处,望诸位爱卿直言相告。”唐太宗话音刚落,大臣们就议论开了。淮安王李神通,自以为功劳最大,又是皇上的叔父,应该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对唐太宗将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的功劳排在第一,并任他们为宰相,感到十分不满。尉迟敬德也居功自傲,觉得封赏不公。
李神通大步走到大殿当中,向唐太宗道:“关西起兵,倾覆隋朝,臣首先举兵响应。多年来臣跟随陛下出生入死,戎马倥偬,荡平天下,功劳如何?可是定勋封爵,却把舞文弄墨的房玄龄、杜如晦放在我头上,臣实在不知道其中的缘故?”
唐太宗听了李神通的话,毫不客气地说:“反隋义旗初举,叔父您首先起兵响应,有首创之功。但是,在山东与窦建德的两次交战中,您一次几乎全军覆灭,一次望风而逃,连连失败。房玄龄、杜如晦辅助朕运筹帷幄,提出平定天下的大计,论功行赏,理当第一。您是我的叔父,身为皇亲国戚,怎么能够功微而取高位?朕又怎么能徇私情而滥行赏呢?”李神通不语。
接着,唐太宗又对尉迟敬德说:“我以前读《汉书》时,看到汉高祖刘邦那个时候,有功劳的将领很少有保全性命的,他们一个个都被刘邦寻个理由治罪了。每逢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对刘邦的做法表示不满,提醒自己以后不要向刘邦这样,要保护我的功臣。但你们却居功自傲,触犯法律。我今天才明白韩信和彭越等人的受戮被杀,,并不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过错。国家大事,只有赏罚两种。非分之恩,不可兼行,你要善自珍爱,免得将来后悔!”
听了唐太宗的这番话,李神通和尉迟敬德起初的傲慢一点都没有了,反而内心忐忑不安,都为刚才的傲慢悔恨不已。于是,赶紧给唐太宗磕头谢罪,当即表示悔过之意,其他官员听了,也都心悦诚服。
封赏完毕,唐太宗回到后宫。有几个近卫侍臣没有得到官职,跪在他的面前说:“当年陛下做秦王的时候,我们几个就忠心耿耿地跟随您,侍奉您,随您出生入死,共谋大业。想不到今日天下已定,陛下您却把我们忘记了!”
唐太宗仰天长叹,说:“你等在我身边多年,几经生死,朕怎么能忘记你们呢?人君办事,应当公道。朝廷设立的大小官职,都是取食取衣于百姓。设官是为百姓办事,朕封官爵,量功而授,如果诸位看我有不公正之处,请直言不讳!如果你等想凭借着是我秦王府的旧属,因为长期侍奉我而要索取官职,这实在是太不体面了。朕也不敢以远近亲疏,个人恩怨,将官爵私自馈赠。请诸位体谅我的心情!”这几个人听了,从此再也不敢再提封赏的事情了。
奖赏,就是通过表扬、赏赐等手段,对做出贡献的人才进行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在奖励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奖励的公正性。公平地衡量人才,实事求是地评估人才,这可以为用人提供正确的根据。心中存私就会出现偏差,就不可能正确地评估人,就会为用人提供错误的根据。
同时,适当的奖赏,也是笼络人心的好手段。让人才死心塌地地跟随你,这样才能发挥他们最大的积极性,为你作出更多的贡献。
重奖萨木哈图激励将士——皇太极亲自授奖
皇太极是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公元1592年皇太极降生时,其父已于十年前,以十三副铠甲起兵,东征西战,艰苦创业,逐渐使女真各部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并开始向明朝挑战。
生活在征战不止而又十分尚武的民族,皇太极从小跟随父兄,佩戴弓矢,骑马射箭,不仅练就了高超的武艺,而且培养了勇敢善战的精神。他力大无穷,臂力过人。沈阳实胜寺藏有他用过的一张弓,矢长四尺余,就是一个大力士也拉不开,而皇太极运用自如。据说,有一次,在征林丹汗时,途中缺粮,他和全军将士一起行猎为生,他发一矢竟贯穿两只黄羊,没有多大工夫,他一人共射死黄羊58只,可见他力气之大。皇太极自己英勇超群,对别的勇士也特别喜欢。他继承父位后,非常重视擢拔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