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三十六计大全集 精彩片段:
第33计 慧眼识人——刚愎自用只会乱了大局
活学活用
择才要唯贤唯德
贤德之人,人皆爱之,这样的人才领导者犹爱。就如同荷花的美丽与高洁,贤德之才的能力与自身的道德都蔚为可观,在工作中不仅可以以技服人而且还能以德服人。有这样的一批人才,领导就可以放松很多,下属之间的关系在这批人的推动下就可以良好地运转。
德才兼备,选而用之,整个团体才能更好地发展。领导选择贤德之人加以任用,就外部而言可以树立良好的形象。一方面大量的贤德之人慕名前来;另一方面下属公司带来了信誉并为公众所接受。
周恩来总理一生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很早周恩来就与毛泽东等人一同走上了革命道路。他的才能与品德深得毛泽东赞赏。毛泽东走上领导地位以后都把周恩来作为自己身边最得力的助手。周恩来在调和党内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人民的好总理”。毛泽东对周恩来的信任就是基于周恩来的才能与品德。
领导者择才而任,还应注意把贤德兼备的人才用到关键的位置上,一方面为自己管人用人树立榜样,另一方面把这些人放在重要位置而不必担心“祸起萧墙”。
择才要兼收并蓄
李斯在《逐客谏书》中曾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要招纳任用各处的人才而对一些细小的东西不以计较。
一言以概之就是择才任才要“兼收并蓄”,即在大的方向的前提下,把人才的不入主流的方面暂且搁置在一边而“求用存异”。兼收并蓄实质就是取其所长而容其所短。择才是为用人做准备,用人最讲究要“用人如器”。“世代有贤”,但贤有大贤与小贤之分,大贤大用,小贤小用。其实每个人都是人才,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关键是要看领导怎么择才而用了。
领导者要用好人就必须具有兼收并蓄的思想,既要选择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也要用些在某方面有专长的人才。
在战场上导弹可谓高科技武器,但光有导弹是打不赢一场战争的,它还需要其他条件的配合。在企业中,领导只用高层的管理人才,没有科技开发人才也是不行的,一个团体就如同一部大的机械,需要各个部件的合作才能正常工作,有时就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也会起关键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用人都注意兼收并蓄。一方面用人无国界,蹇叔本是宋人但最后做了秦国的大臣,伍子胥也不是吴国人却做了吴国的大将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另一方面各国都注意招纳不同等次的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长全都纳于门下。这时各国诸侯纳士成风,比较著名的有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等。他们诚心求贤,一时宾客盈门,其中既有旷世奇才,也有“鸡鸣狗盗”之徒。人才不可以说不杂,但在危险之时他们都各显神通。可见择 才重在一个兼收并蓄。
唐太宗用人也遵循这一原则,他提出选择人才要“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成尽其才”。在他即位前或是即位后都注重人才的选拔,注意搜罗天下各方面的人才,而对其他方面不以计较。他生前重用了萧璃、秦琼、程咬金等异己集团的人才。特别是大臣魏徵,即位前魏徵帮助太子李建成策划争取皇位,“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还是重用了魏徵,魏徵后来也以强谏而出名。
近代史上,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一方面他聘请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如陈独秀、李大钊等做教授;同时又聘请辜鸿鸿等一批守旧的文人讲学,蔡元培的这一方针实质是要让新旧思想相互竞争最后适者生存,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而且繁荣了学术并推动北京大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