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伪心理学”说不 精彩片段:
第7章 “但是这不是真实的生活!”——“人为性”批评和心理学
前两章讲述了实验逻辑的原则,现在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心理学经常面对的一些批评。比如很多人认为科学实验没有价值,因为它是人为发生的,和“真实的生活”不一样。我们将对这一观点进行详细探讨。由于心理学实验常常遭到类似的批评,因此理解这种批评的不合理之处,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心理学。
为什么自然性并非总是必要的
从第6章的内容中,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为什么这种批评是不合理的。正如上一章所述,科学实验的人为性并不是一种缺点,事实上,正是它使得科学方法具备了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让我们对世界进行解释。与人们通常所相信的观点不同,科学实验的人为性并不是偶然的疏忽,而是科学家故意为之。科学家之所以专门设置一些非自然发生的条件,是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将决定事件发生的许多相关变量区分开来。有时候,必要条件已经在自然状态中存在,比如斯诺和霍乱病的例子。但这种情况并不经常出现。科学家必须用新异的甚至有时比较奇怪的方法操控事件,比如戈德伯格和糙皮病的例子。很多时候,这些操作无法在自然环境中完成,于是科学家必须把所要研究的现象转移到实验室中,以便实施更精确的控制。例如在有关“重力和运动”的早期研究中,使用了一些特制的物体,其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一些特殊条件,以便观察物体运动。因此,为了分析一种现象,经常需要创设非自然的极端条件。
事实上,如果科学家完全禁锢在“自然”条件下观察,那么一些现象就不可能被发现。探索物质本质特征的物理学家们建造巨大的加速器来诱发基本粒子之间的碰撞。碰撞中产生的一些副产物是存在时间不到十亿分之一秒的新粒子。然而,这些新粒子的属性却有助于解释原子结构理论。许多新粒子在世界上一般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我们在自然状况下也没有机会观察到它们。因此,几乎没有人质疑物理学家们的研究方式。为了对宇宙有更深刻的理解,即使采用一些不常见的甚至是怪异的方法,也是合情合理的。但不知为什么,物理学家用起来合理的方法,心理学家使用起来,就常被认为是不合理的。
由于公众没有意识到创造特殊条件的重要性,各类科学家都曾遭到过误解,而心理学家是这种误解的最大受害者。许多心理学家在向外行人展示关于某一行为的实验证据之后,都听到过这样的叹息:“可惜这不是真实的生活”。对这种批评的进一步讨论,通常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大众的一些观念,比如,只有研究自然条件才能获得知识,心理学的实验室研究是怪异的,还不足以成为一门科学。
心理学家使用的许多技术在公众看来是怪异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技术并非心理学领域所独有,只不过心理学家把这些科学方法应用到人类行为的研究上而已。事实上,在每一个学科的调查研究中,都能看到人们用一些类似的怪异方式来获取关于世界的知识。心理学家却遭受了双面夹击。对科学方法的无知使得许多人相信心理学永远不可能成为科学,于是,当心理学家像其他所有的科学家一样创造必要的特殊条件来对心理现象进行更有力、更精确的解释时,却遭到了诽谤。
禁锢于真实生活条件会妨碍我们发现许多新事物。例如,生物反馈技术现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比如用于控制周期性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治疗高血压,以及放松训练(deCharms et al., 2005; Maizels, 2005; Miller, 1985)。研究表明,如果通过视觉或听觉的反馈能够监测到体内正在进行的生理过程,那么人类就能学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些过程。这项研究促进了上述生物反馈技术的发展。当然,因为人类本身并不具备通过外部反馈来监测自身生理功能的能力,所以,如果不是在特殊的实验室条件下,人们将很难发现人类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理过程。自然条件下的观察是永远无法发现这一点的。
对“随机取样”的误解
然而有时候,类似“这不是真实的生活”的抱怨源于对心理学实验研究目的的另一种误解,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媒体的宣传使许多人对调查研究开始熟悉起来,特别是选举中的民意调査。现在人们对选举投票的一些重要特征越来越了解。具体而言,为了保证民意测验的准确性,媒体对随机取样、样本代表性等概念更加关注。这种关注导致许多人错误地认为,随机取样和代表性是所有心理学调查研究的必要条件。因为心理学研究很少使用随机的被试样本,如果根据外行人所相信的随机取样标准,那么许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都会遭到诋毁,那些批评心理学研究无法反映真实生活因而是无效的论点也会受到强化。
但只要想一下其他科学的情况,就很容易理解这种想法的荒谬。化学家从没尝试过抽取化合物的随机样本,生物学家也不曾用细胞或组织的随机样本进行实验。用于医学研究的老鼠和猴子也不能完全代表其物种。而这些研究都是在与这些动物生活的自然环境完全不同的实验室中进行的。事实上,这些条件通常很独特。然而,所有这些研究得到的结果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体生物学。大部分心理学研究也是同样的道理。并非每一个心理学调査研究都需要使用随机样本。因此,我们在此需要强调的重点是:随机取样和随机分配(见第6章)不是一回事。
随机分配和随机样本的区别
随机分配和随机取样两个词里都包含“随机”,因此许多人以为它们所指的是一回事。事实上,它们是非常不同的概念,唯一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采用了随机生成数字这一点。然而其目的却大相径庭。
随机取样涉及的是如何选择被试进行研究。如前所述,并不是所有研究都要求随机取样,但当它成为必要条件时(例如在调査研究、市场调查或是选举时的民意调查中),我们则需要用一种方法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这种方法要确保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同等机会被选为样本,被抽中的样本就成为随后调査研究中的被试。有一点非常重要,这种随机抽样的调查研究既可能是相关研究,也可能是一个真实验。只有使用了随机分配的方式,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实验。
随机分配是真实验所必需的条件。实验人员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当每一名被试被分到实验组的机会和被分到控制组的机会相等时,则实现了随机分配。为了达到这一点,常会用到像掷硬币这样的随机化手段(更常用的是一种特殊的随机化数字表格)——因为它在给被试分组时没有任何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