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_下编 第十二章 伍尔夫的历史地位

瞿世镜
传记回忆
总共17章(已完结

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 精彩片段:

下编

第十二章 伍尔夫的历史地位

一、西方小说发展的阶段性

通过前面两章的分析,我已在大体上说明了伍尔夫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继承了哪些因素。现在让我们来考察一下伍尔夫对于西方小说艺术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从而对她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评价。

一位作家、一个流派的小说创作,在西方小说发展的总体上,不过是一个点、一个环节而已。要正确判断某一个点或环节在西方小说发展的历史坐标轴上的位置,就不能仅仅依靠对于这个点或环节的微观分析,必须具有一种宏观的视野。从垂直的方向来看,我们可以把西方小说的发展分为若干阶段,把这些阶段放在西方小说发展的总过程中来考察,放在历史的框架中来比较。从水平方向来看,我们可以把同一阶段中的不同流派,或同一流派中的不同作家加以分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绘出一幅西方小说发展的纵横交织的网络状鸟瞰图。胸中有了这样一幅概图,我们就能比较客观地判断某种思潮、流派或某一位小说家的历史地位。

我认为,西方现代小说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西方的现代小说发端于18世纪。这一代小说是一种纯理性主义的、情节曲折的寓言故事。小说家在作品中处于主宰一切的地位,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者,随时可插进来发一通议论。小说以若干主要人物互相关联的一系列故事情节作为发展线索。人物不过是小说家用来说明他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工具,他们往往是概念化、类型化、传奇性的。亨利·菲尔丁的《约瑟·安特路传》,可以作为这种小说的一个标本。菲尔丁在序言中提出了直接临摹自然的主张。菲尔丁的现实主义,是启蒙主义的现实主义。启蒙主义者认为,理性的统治已经来临。我们现在知道,“这种理性的统治无非是资产阶级统治的理想化。”☾1☽

西方小说在19世纪进入了第二代,即批判现实主义时代。小说成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史诗”(黑格尔语)。狄更斯、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作品是第二代小说的里程碑。第二代小说家在思想上尚未逸出理性主义的轨道,在美学上亦未偏离“摹仿”的传统。他们仍保持全知全能叙述者的地位,但尽可能采取冷静、客观的态度,让事物本身发展的逻辑来说明问题,避免过多的介入,以免破坏作品的真实感。故事情节不如过去离奇曲折,小说仍保持有头有尾的封闭结构。人物的命运和性格,取代了情节而成为小说的中心。作家不仅描写了一定阶级的个别人物之间的冲突,也描写了广阔的社会冲突。人物确立于个性观念和阶级观念不断变动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之上,体现了典型性和个性的紧密交织,表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人物性格摆脱了概念化、类型化的单纯性,开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内心深度。

经过了一个文化上的过渡时期☾2☽之后,在1910年左右,现代主义小说登上了西方文坛,在20年代达到高潮,30年代势头减弱,40年代初基本结束。重要的现代主义小说家有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夫、劳伦斯、福克纳等。

这些作家在思想上的共同之处,是怀疑、苦闷、试探。他们试探的方向和结果都不相同。卡夫卡热衷于克尔恺郭尔的存在主义,因此他的试探带有悲观色彩。他的人物在异己力量的包围之中苦苦挣扎,试图去达到某种目的。然而,“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普鲁斯特是柏格森的信徒,他在回忆中追寻一个已经失去的世界。劳伦斯受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他的试探就向本能的方向发展。他企图从两性的自然本能中寻求一种维护人性的新的信念。他又幻想用原始文化的活力来拯救欧洲文明。伍尔夫的哲学信念来自英国的经验主义和实在论,她的试探多少还带有一点理性的色彩。她笔下的人物试图在一片混乱之中建立某种秩序,而她本人则企图在艺术的天地中捕捉“永恒的瞬间”。

现代主义小说美学的第一条原则,是强调小说本身的独立性。现代主义小说家申明,他们写小说不是模仿、临摹、反映客观世界,而是另外创造出一个独立自足的、虚构的艺术世界。现代主义小说家把传统的模式丢开,进行各种实验,各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世界。卡夫卡创造出一个象征的世界,来表现被异化了的西方人的困境。乔伊斯创造出一个20世纪混乱、卑微的神话世界,来和希腊神话中的秩序和英雄主义相对比。伍尔夫则创造出一个诗的世界,来探讨人生的哲理。

现代主义小说美学的第二条原则,是小说的非个人化。现代主义小说家认为,小说创作是一个非个人化的过程,小说家的主观人格应避免介入。小说家作为一个对客观事物叙述者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小说中的人物,也不用作家来分析介绍,而是通过人物本身的内心活动来自我表现、自我内省、自我分析,或者通过其他人物的意识屏幕来折射出这个人物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

现代主义小说美学的第三条原则,是小说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包含着互相矛盾的因素,既有其客观性的一面,又有其主观性的一面。从客观性的一面来说,作家退出小说,就是为了符合客观真实。此其一。现代主义小说家更多地接受了现实生活中任意的偶然性,他并不是有条有理地叙述全过程,也不把一些事件引向一个计划好的结局,这就比较接近于客观真实。此其二。在现代主义小说中,一件偶然的小事,即可触发一连串的联想,释放出很多意识过程,而小说家就用一种自然的方法,来表现这些意识过程在其独特的自由流动中的状况。这种情况也是以客观现实为依据的,此其三。从主观性的一面来说,现代主义小说忽略了外部事件本身,而强调外部事件在人物内心的印象或感受。这或许是作家退出小说的必然后果。因为,作为外部事件描述者的小说家既然已经退出,那末外部事件只能通过人物的意识屏幕来得到反映。在第三代小说中,外部事件丧失了它们过去那种统帅一切的地位。它们只不过是用来释放和说明人物内心过程的一种手段。这和第二代小说中的情况恰巧相反。于是,小说的重心就由外部事件转移到人物的内心活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后现代主义小说登上西方文坛,到目前已成为强弩之末。比较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是萨特、加缪、贝克特、纳博科夫、约瑟夫·海勒、威廉·戈尔丁、娜塔丽·萨洛特、克洛德·西蒙等。有些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的作品美学价值不高,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却不容忽视,克鲁阿克便是一例。

后现代主义流派众多,情况十分复杂。要对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进行概括,非常困难。唯一的办法,也许是抓住存在主义这根线索。萨特和加缪的小说,无非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化解释罢了。贝克特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荒诞概念。萨洛特在思想上受存在主义影响,在美学上继承意识流小说家的衣钵。克鲁阿克则把存在主义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成为“没有目标的反叛者”。

作品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耳熟能详,其主要作品《到灯塔去》、《达洛卫夫人》、《海浪》、《奥兰多》等,也早已有中译本问世,并受到众多读者欢迎。在向中国读者介绍这位意识流小说先驱者的中国学者中,作者功绩卓著,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翻译出版了伍尔夫的名作《到灯塔去》、《论小说与小说家》,并对伍尔夫的生平、创作背景、写作风格等作了潜心研究,向读者奉献出这部《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

《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分为上、中、下三编共十二章,并有三个附录。上编介绍作家生平、文学理想。中编对作家的主要著作逐篇进行分析点评,如《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奥兰多》、《海浪》等。下编论述伍尔夫的小说艺术、伍尔夫与文学传统、伍尔夫的历史地位等。《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以比较详尽的史料,以老到练达的文字,对伍尔夫这位意识流小说家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作品做了精彩到位的介绍和点评,堪称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伍尔夫文集》的配套产品,也是我国外国文学工作者、爱好者的一部重要参考书。

作者:瞿世镜

标签:瞿世镜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传记文学研究

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最热门章节:
1再版后记2附录 三、参考书目3附录 二、弗吉尼亚·伍尔夫逝世之后出版的著作4附录 一、弗吉尼亚·伍尔夫年表5下编 第十二章 伍尔夫的历史地位6下编 第十一章 伍尔夫与文学传统7下编 第十章 伍尔夫的小说艺术8中编 第九章 最后的悲歌9中编 第八章 峰回路转10中编 第七章 美丽的诗篇
更多『传记回忆』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