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人物谱 精彩片段:
第二十章 长征中的萧克
萧克是一位战将,1907年7月14日出生在湖南嘉禾。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参与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和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他是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之一:25岁当军长;27岁率领红6军团先遣西征,拉开了万里长征的序幕;29岁被任命为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萧克是在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都担任过高级将领的将军。
先遣西征:为中央红军的长征探路
红军长征不是一次偶然的军事行动,这从1934年红6军团西征和红7军团北上就可以得到证明。周恩来曾说:“(六军团和七军团)一路是探路,一路是调敌”。博古更直接说明,“当时军事计划是搬家,准备到湘鄂西去,六军团是先头部队”。
时年27岁的萧克,已经成为红军第6军团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当时他们面临的形势是:1934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屡战不利,被优势之敌压迫到闽赣边境,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希望不大;萧克所在的湘赣苏区6月以后也被优势之敌不断压缩。
7月23日,湘赣省委和军区党委接到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命令:“中央书记处及军委决定六军团离开现在的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扩大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中央还决定: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同志为中央代表,随军行动;原军区司令员王震同志,改任红6军团政委兼17师政委;萧克同志任红6军团的军团长兼17师师长;李达同志任参谋长;张子意同志任政治部主任。同时成立以任弼时同志为主席,萧克、王震同志为委员的红6军团军政委员会,作为红6军团长征行动的最高领导机关。
中革军委对中央红军的意图并没有任何说明,任弼时敏感地对萧克说,中央红军可能要向西,到湖南方面去……红6军团也是到了后来才明白自己的“长征先遣队”作用。
接到中央电令后,6军团打草鞋,做干粮,并实施了行军、侦察、警戒的教育。地方行政机关也进行精兵简政,充实部队。对留下的地方武装作了坚持根据地的安排。8月7日下午3时,全军约9000人踏上了西进的征途。
这次行动,中央军委指示一切都要带走。于是6军团把省保卫局的犯人、医院、兵工厂、石印机、甚至连个老虎钳子都带上了。有个电台发动机很重,也带上走,这种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机动能力大大削弱,行军不灵便,打仗顾虑多,客观上影响了指挥员寻找机会打仗的决心。中央红军三个月后开始长征时并没有吸取教训,受当时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大搬家”式行军比第6军团还厉害。
萧克回忆,当时他对这种“搬家”式的行动有不同意见,但一方面感到这是军委指示的,不执行也不好;另一方面大家本来就舍不得丢掉自己的家当,包括公家的、私人的,都想搬走。所以他们虽有自己的想法,“但没有坚持的勇气,不敢提,听之任之。”结果一路走一路打一路丢,影响了战斗力,东西到最后也差不多丢光了。
然而,从战略上讲,在萧克等的率领下,红6军团的西征是成功的。他们刚一突围,立即震动了湘桂两省军阀。湖南军阀何键一面急令两个师追击,一面令一个旅和4个保安团拦截,广西军阀也令两个师向北部边境调动。6军团在零陵地区抢渡湘江向西的计划因敌人的调动而不得不改变,他们转而东行到阳明山区,而后又日夜兼程南下进入广西,在广西全县一带一举击溃敌8个团,于9月4日上午,在全县以南的界首西渡湘江。
敌人靠腿已经追不上,即派飞机侦察轰炸。就在6军团稍做喘息之际,接到中央电令,要求六军团在绥宁、武岗山地区打击敌人,最少保持到9月20日,然后与贺龙领导的红3军联系。电令的主要意图是要红6军团牵制敌人,减轻中央红军的压力。
萧克、任弼时等人胸怀大局,立即行动。这时,湘、桂、黔3省敌军也先后集结防止6军团北进。于是他们夺路南下,紧接着西入贵州。6军团这样迂回转移,忽东忽西,使敌人难以琢磨。何键曾无可奈何地说,红军“声东击西,行踪飘忽,作圈子策”,他还破口大骂其部下无能。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贵州是个多山多雨又相对闭塞的省份。6军团进入贵州后,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熟悉地形,没有军用地图,全靠找向导问路。贵州的老百姓对红军不大了解,听信国民党的宣传。有些人不知道“共”是什么,“匪”是什么,看到6军团纪律好,虽然打消顾虑,但称呼仍然照旧,盛情地说:“你们共匪好!”。
西征以来,6军团对宣传工作和群众工作十分重视,这使他们逐渐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他们走到黎平,进入了苗、侗两族聚居的清水江流域。在准备渡清水江北进时,苗、侗两族人民,积极为他们寻找渡口,收集船只,绑结木筏,架设浮桥。他们渡过清水河后突破了湘、洼、黔3省敌军共18个团的包围,强渡大沙河,攻人贵阳市东偏北约100公里处的老黄平县城——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