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地狱里的温柔_第三节 婚姻综合症

林和生
传记回忆
总共43章(已完结

地狱里的温柔 精彩片段:

第三节 婚姻综合症

人似乎不可能永远处于恋爱之中。恋爱给人以无法言喻的幸福,但恋爱自然而然会结出同样是难以言喻的结果。

对于一般人,婚姻是恋爱的自然结果。但是对于卡夫卡,它意味着难言的综合症。婚姻令卡夫卡不安。不安是卡夫卡的本色,然而此时此刻它却有着十分具体的涵义。

正像克尔恺郭尔所说,恋爱属于"美学"的范畴,而婚姻属于"伦理"的范畴。恋爱更多地意味着美好,而婚姻则更多地意味着承诺。卡夫卡不愿承诺,他是"美学"的人。卡夫卡无力承诺。他对伦理-人际关系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敌意和恐惧。更何况,他又真是个艺术家,艺术创作是他的生命,他担心这生命会在一场婚姻中惨遭阉割甚至彻底毁灭。

然而卡夫卡又渴望。毕竟,婚姻是恋爱的延续;而且,婚姻也许能帮助他走出几十年如一日无比可怕的孤独;最后,婚姻代表着他内心深处一种理想的境界,婚姻可以实现他的移情:"毋庸置疑,结婚是最明显的自我解放和自立的保证。一结婚,我就会有一个家庭,在我看来,这可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峰了,而且,这也正是您[父亲]所已经达到的最高峰。这样,我就会与您平起平坐,所有的耻辱与凌虐,不管是旧的还是新的,统统只不过是往事一桩罢了。"的确,正如卡夫卡自己所说,结婚问题在他身上引发了无比复杂和激烈的内在冲突,以及相应的分裂的行为。

我们无法、也没有必要一一例举卡夫卡在婚姻问题上的迟疑不决、揣揣不安、三心二意和左右彷徨,几则日记足以表明他内在冲突和行为分裂的程度。1913年7月21日:"不要绝望,即便对于你不绝望这一事实,也不要绝望。当一切似乎就要完结,新的力量便会应运而来,而正是这一点意味着,你还活着;如果它们不来,那么一切就此完结,一了百了。……总结了所有赞成和反对我自己结婚的论点:

1.无力独自承受生活,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生活的能力,……但我无力独自承受:我自己生活中猝然的风雨,我自己人格的需要,时间和衰老的打击,朦胧的写作冲动,失眠,濒临疯狂的状态——我无力独自承受这一切。我自然会加上"或许"一词。与F.[菲莉斯]的结合会给我的生存更多的力量,使之坚持下去。

2.一切事情直令我踌躇不已。幽默小报上那些笑话;我头脑中关于福楼拜和格里尔帕策的回忆;父母床上为过夜而准备的睡衣;马克斯[布洛德]的婚姻。昨天妹妹说:所有结了婚的人(就我们所知)都很幸福,这事儿我真不明白!这话也让我踌躇,我又害怕起来。

3.我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单独生活,我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单独生活的结果。

4.我讨厌与文学无关的一切事情,交谈(即便与文学有关)令我厌烦,串门拜访令我厌烦,亲戚的苦乐令我厌烦得要死。交谈使我的一切思考失去重要性和严肃性,使它们不再真实。

5.对结合的恐惧,对失落于对方的恐惧。以后,我再不能单独生活了。

6.在妹妹们面前的我和与他人相处的我,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这在过去尤其如此。无所畏惧,坦率直爽,强大有力,让人惊讶,富于感情,——此外只有在我写作时才是这样。要是通过我妻子能在任何人面前都表现为这样一个人,那该多好!然而,那是否要以放弃写作为代价?那可不行,那可不行!

7.如果单独生活,有朝一日我真有可能摆脱我的职业[而专事写作]。要是结了婚,那绝无可能。"8月13日:"也许一切都完了,我昨天的信也许是最后一封了。这肯定会是最好的结果。……一年来我们哭泣,我们折磨自己,已经够了。"8月14日:"发生了相反的事情。收到了三封信。最后一封信我无法抵御。我尽我的能力爱着她,然而,在恐惧和自责中,爱被窒息了,被埋葬了。"是什么东西令他如此恐惧和自责呢?在同一天的日记中,他谈到了所谓"结合恐惧"中一种重要的含义:"对于两情相依的幸福,性交是一种惩罚。要让我有可能承受婚姻,那只能尽可能过禁欲生活,比单身汉还要禁欲。可是她呢?"8月15日:"在床上痛苦转侧直到凌晨。看到了唯一的出路,那就是跳出窗外……"在这种心情中,他与关心他婚事的母亲发生了口角。他认为关心他婚事的舅舅全然不理解他,全然是一个陌生人。母亲伤心地反问他:"那么谁也不理解你,我想我对于你也是陌生人,你父亲也是。我们都不是为你好。"卡夫卡回答:"当然,你们对于我全是陌生人,我们不过只有血缘关系,而这血缘关系绝不说明什么问题。"虽然他承认母亲并非不为他好,但他似乎真想要"六亲不认"了:"我将心如古井,与所有的人隔绝。与所有的人为敌,不同任何人讲话。"

然而,就在这同一天,他却向菲莉斯父亲寄去了一封信,正式提出向菲莉斯求婚。并急切地等待着回答。就在卡夫卡翘盼柏林回信的时候,在发出求婚信的第六天,他与一位心仪久之的文化人格发生了一次重要的遭遇,这位文化人格就是被历史埋没了半个多世纪,而在当时正被人们重新发现的天才思想家克尔恺郭尔。今天我得到了克尔恺郭尔的《法官之书》。正如我过去的揣测,除基本的差异外,他与我的情况极为相似。至少,他和我站在同一边。他像朋友一样,为我作了证明。1913年8月21日日记。

的确,克尔恺郭尔与卡夫卡之间存在着基本的差异,在"美学"、"伦理"和"信仰"三种人生境界中,前者朝向彼岸,通过"绝望的一跃"成为"信仰骑士",后者则倾向于此岸"污秽"中一种"美学"的人生。然而,这一基本的差异却并未掩盖两者之间高度的相似,那就是,他们都剧烈地恐惧和反抗"伦理"的人生,尤其恐惧和反抗婚姻的伦理,而对作为其象征的婚礼仪式或订婚仪式,更是恐惧和反感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都试图冲决或逃避那无所不在的伦理-人际关系,都是反伦理的英雄。

作品简介:

许多年前我第一次读完卡夫卡的《变形记》,强烈地感受到主人公格里高尔以及小说作者对人类之爱的无限渴望。我认定作者是一位深怀温柔之心的人。后来,近十年前,我在《超越此岸的存在》一文中还专门谈到,虽然卡夫卡的世界是地狱一般黑暗,但人们从他那里感受到的,最终还是至深的人类之爱。后来我发现,在这个问题上,我与卡夫卡自己的看法十分一致。他在某处写道:没有人能唱得像那些处于地狱最深处的人那样纯洁。凡是我们以为是天使的歌唱,那是他们的歌唱。

卡夫卡,这位二十世纪上半叶无名的骑士爱情歌手,他的歌正是来自地狱的天使的歌,是骨子里温柔的歌。关于这个问题,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层面需要指出:其一,要把卡夫卡那令人不寒而栗的地狱之歌感受为温柔的天使之歌,显然需要一种特别的接受美学。关于这一层面,我不打算多作讨论,因为它太复杂;或者,毋宁说,它是一个美学问题,无法通过讨论来解决;我只是认定卡夫卡之歌是彻骨地温柔,并名而正之。

其二,当我们感受和领悟卡夫卡天使般的温柔之歌时,不要忘记了它来自地狱的最深处。关于这第二点请允许我略作表达。

就卡夫卡而言,地狱及其最深处的含义十分复杂。那或许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阴森可怖的地下室;或许是令他恐惧和颤栗的父亲(包括他几乎感觉不到任何温暖的家庭);或许是他(以及我们)身外这个充满欲望和缺憾的物质时代;或许是他自己那空虚得宛如子虚乌有、却又充足和复杂得随时可能爆炸的内心世界;……而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几者兼而有之。对于我来说,探讨卡夫卡之地狱及其最深处的含义十分重要,因为我认为,只有深知卡夫卡的地狱之叵测和黑暗,才有可能真正感受和领悟他那爱与生命之歌的温柔。

作者:林和生

标签:传记卡夫卡温柔精神分析中国作品变形记尖锐

地狱里的温柔》最热门章节:
1后 记2第六节 多拉与歌手之死3第五节 暮色中的城堡4第四节 饥饿艺术家5第三节 密伦娜6第二节 尤丽叶:第三次订婚7第一节 死亡与新生8第八章 向死而生9第五节 伤口10第三节 婚姻综合症
更多『传记回忆』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