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 精彩片段:
陈景润--第五章 风雷激荡
毛泽东下令“抢救”陈景润
北京。中南海。菊香书屋。古老的皇家园林。万木葱茏,碧波荡漾。飞檐吊角仪态万方的大屋顶式的建筑,恰似不动声色的历史见证人,阅尽春光秋色,也阅尽系着中华大地的史诗。
毛泽东日理万机。这位来自湖南韶山冲的农民的儿子,才华横溢的教书先生,挥动那如椽巨笔,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中国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撼天动地的肺腑之言,恢复了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的尊严。毛泽东不愧是继列宁之后又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变为实际的领袖,不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改变了世界格局,改变了时代的走向。他的伟大之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中国人民还不知要在黑暗中摸索多久。
伟人也会有失误之处的。他在晚年,由于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错误地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革命和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但毛泽东在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关头所表现出来的决断精神以及大无畏的气概,仍然闪烁着一个伟大领袖的夺目光辉。
毛泽东崇尚科学,十分尊重和爱护那些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文革”大乱,他亲自保护了钱学森等一批卓有成就的知名人士。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2)之后,1973年4月6日,中国科学院《科研工作简报》第7期发表了题为《数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项成就》,客观地说,因为当时的政治氛围,科研工作尚未提到应有的地位,这份简报中对陈景润的成就评价是一般的,它只是概括性地介绍了陈景润的工作,并指出,此项成就将会在世界产生较大的影响。接着,新华社据此发表了一条消息,调子有了提高,认为是“一项被认为在国际上是领先的新成就”,“是20世纪数学的最大成就之一”。中央领导同志看到这份“简报”后,要求科学院“写一份较为详细的摘要”,并将陈景润的论文放大样一并送往中央。4月16日,数学所将有关材料备齐,20日送到中央有关部门。这一期间,新华社发表了一条陈景润患严重腹膜结核,病情危险,急需抢救的消息。时刻注视着中国的方方面面,为中国命运而日夜操劳的毛泽东,看到了这些材料,目光锐利的他,毫不犹豫地在文件“要抢救”三个字上,画了一个圆圈,并退给当时负责科研文教的姚文元办。
一介寒儒似的陈景润,此时,仍然屈居在那间六平方米的小屋中,电灯当然是用上了,他对这些复杂的政治背景,一无所知。长期的伏案劳作,超负荷的科研攻关,加上严重缺乏营养,他的健康状况很差。青年时代,他就患了肺结核、腹膜结核等多种疾病。数学所的人们都知道,陈景润穿衣服,整整要比别人提前一个季节。9月,北京正是金秋,不少人还穿衬衫,而陈景润已经套上棉衣了。经过这场冲击哥德巴赫猜想的苦战,他更是疲惫不堪,极端怕冷,脸上时常浮起阵阵潮红,大概是病久了,也苦久了,他丝毫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贯彻毛泽东同志的批示是不能过夜的,毛泽东画圈“要抢救”陈景润,犹如一声令下,从中南海到各个有关部门,全部行动起来,这是陈景润远远没有料到的事。
北京的4月下旬,天气还冷,尤其是夜晚。陈景润关住门,像往常一样,埋头在数学的研究中。暖气已经停了,他穿着棉衣,头戴护耳的布棉帽,还是觉得凉意沁人。
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接着便是有人擂门。陈景润心惊肉跳,他一看表,已是深夜二点钟,莫非,又是来抓他这个“白专典型”么?
他不开门,守在门口。一次次地遭受凌辱,他也长进了,决心反抗,万一不行,无非是再跳一次楼。“士可杀不可辱”,他颇有文人的骨气。
人们万万不会想到,这支队伍的领头人,便是当时红得发紫的大“左派”迟群。他这种场面见多了,看到擂不开,便在门外高声喊道:
“我们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派来看你的人!”
小屋里面没有动静,迟群又放开嗓门,大声喊了一遍。
夜深人静,陈景润听清楚了,毛主席深夜派人来看他?!难道,这是做梦么?毛主席怎么会知道我陈景润呢?莫非,是有人故意骗他开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