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沈阳:解放战争档案 精彩片段:
第三篇 锦州激战
第08章 打外围,好男儿赴死不退
攻与守全在一个“争”字
锦州是关内通往东北的咽喉要道。古称“山海要冲”。攻占锦州,可以封闭东北国民党军,形成“关门打狗”之势。锦州也是通向沈阳的门户。攻占锦州,也就打开了沈阳的大门。
攻锦决心确立后,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对部署又作了调整:决心以二、三、七、八、九纵及六纵的第十七师共16个师和炮纵主力共25万兵力,攻歼锦州之敌。以四纵、十一纵和2个独立师,由第二兵团司令程子华统一指挥,位于锦西以北的塔山、虹螺岘(锦西旧城)一线,对付由锦西出援锦州之敌。
以独立八师在山海关附近积极行动,迷惑、钳制敌人。以五纵、十纵、六纵(欠十七师)和一纵的第三师、独立二师、内蒙古军区骑兵第一师,位于彰武、新立屯地区,由六纵司令黄永胜、政委赖传珠统一指挥,准备迎击廖耀湘指挥的西进援锦兵团。以十二纵自长春地区南开到达通江口,待机转用于南面,钳制沈阳出援之敌。增调5个独立师,会同已担任围困长春任务的6个独立师和内蒙古骑兵第二师共20个师的兵力,由第一兵团司令萧劲光指挥,继续围困长春之敌。
锦州是一座坚固设防的城市。四周有帽儿山、大小紫荆山、罕王殿山,山势起伏绵延。锦州国民党军利用这种地势和日伪时期的工事,构成坚固的外围阵地。市区工事经过七期整修,以新市区土城垣和原来的老城为主干,依靠城北高地和城南小凌河、女儿河,构筑以制高点和坚固的建筑物为支撑的纵深防御体系。以原中正路分为东西两个守备区域,重点在北山与城西北部铁路以北,依其城周一线高地布置重兵防守。城四周筑有城墙,高4米多,宽3米,沿墙每50米有一钢筋水泥碉堡或土木质结构大型火力发射点,城墙外挖有五米多宽的壕沟,壕外架有2米多高的半屋脊形铁丝网,并在城墙外遍地布设地雷区。
锦州守军指挥官范汉杰中将,广东人,肥头大耳,人称“范大头”。他是黄埔军校一期生,考入黄埔军校时已是中校军官,是黄埔学生中较早当上师长的。曾到日本、德国考察、见习军事。回国后追随蒋介石,先后任胡宗南第一军副军长、第二十七军军长、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兼参谋长、陆军副总司令等职。范本不愿意来东北。蒋介石说:“你们都不干,我有什么办法!”范无奈只得就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
范汉杰到锦州后,加紧整训部队。卫立煌和美军顾问先后来到锦州视察防务和部队。卫立煌说:“锦州是东北的大门。”美军顾问说:“锦州是东北的阶梯。”卫立煌很重视锦州的防务,在回到沈阳之后,即派东北“剿总”工兵指挥官李贤来锦州主持加速构筑防御工事,将锦州外围防御工事构筑成立体一线式的钢筋混凝土碉堡。
这些碉堡当时被认为是国民党军传统的防御解放军的办法。卫立煌认为凭借这样的工事是能够守住锦州的。卫立煌对范汉杰说:“东北目前不能打仗,只要把部队训练好就有办法。”范汉杰与卫立煌之间,也有矛盾。范只是听从蒋介石的指示,不理卫的意见。卫立煌曾因为沈阳周围遭受虫灾,粮食来源困难,要范汉杰将锦州粮食空运沈阳,锦州驻军就地征购粮食;范以沈阳主力即将撤至锦州,不必徒劳往返,给卫立煌碰了一个软钉子。卫非常气愤。有关人事升迁和部队调动,范汉杰也和卫有分歧。
范汉杰在锦州和沈阳、长春一样,处在解放军包围之中,处处被动。加上他的嫡系部队与云南部队之间,互相排斥,各不联系,同时物价飞涨,军队副食和燃料来源断绝。他虽控制锦州,但风声鹤唳,岌岌不可终日。范汉杰当时拟集中3个军的兵力于锦州,并计划将在义县的第九十三军王世高师撤回锦州。卫立煌不同意王世高师撤出义县。
守锦州的兵力为7个师。其中暂编第五十四师、暂编第五十五师(约4000人)、第八十八师、第一八四师均系被解放军打垮后新成立的。防御兵力部署如下:暂编第五十四师担任锦州东面紫荆山至东南面松山的防守任务;暂编第五十五师于九月末始担任南山防守任务;第七十九师(缺一个团)于九月末空运到达后,担任笔架山(女儿河东侧高地)防守任务;第八十八师为指挥所总预备队。第六兵团直属第一八四师及第九十三军(缺暂编第二十师),担任锦州西面自女儿河车站西侧高地起向西北延伸至188高地,经二郎洞至江面合成燃料厂、黑山团管区前缘高地及配水池、旧市政府前缘之线防守任务。
第六兵团司令卢浚泉中将,黄埔三期生,和林彪是同学。
林彪给他的黄埔同学卢浚泉写了一封劝降信,交人乘马车送去。
林彪率野战军司令部由彰武出发,赶赴前线。野司作战处处长苏静从三纵回到总部,林、罗先问了朱瑞牺牲的情形,然后听取攻克义县的情况和经验。苏汇报了两点:一是义县守敌不如国民党嫡系部队守城的经验多,有时离开城防工事出击,被消灭。二是攻城部队采取挖壕接敌,一直挖到进攻出发地。这个经验产生于二纵五师,韩先楚司令员推广了他们的经验。由于部队借助交通壕接敌,便减少了伤亡,增加了攻击的突然性,打得比较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