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沈阳:解放战争档案 精彩片段:
第三篇 锦州激战
第09章 守住塔山就能打下锦州
攻打锦州,林、罗、刘最担心的是蒋介石从锦西、葫芦岛地区派出援兵。
沈阳和锦、葫东西两路援军,可能使攻锦部队陷入夹击,像夹肉烧饼一样被吃掉。为确保攻克锦州,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政委黄克诚指挥第四、第十一纵队和热河独立第四、第六师及炮旅,布防于锦西县以北地区,坚决阻击锦西、葫芦岛之敌增援锦州。这一阻击战能否打好,关系到能否攻克锦州,关系到关起门来将东北敌军就地歼灭的战略方针能否实现。
第四纵队在司令员吴克华、政委莫文骅率领下,向塔山地区疾进,并于10月6日进入指定位置。
第十一纵队在司令员贺晋年、政委陈仁麒指挥下,未及休整,即按东总电令,向锦西开进,8日到达锦西城北的长宁山、台子沟、抄河营一线,投入紧张的战前准备。
塔山,位于锦州、锦西之间,东临渤海,西靠虹螺山和白台山,宽不到30公里。白台山下有一个小村庄,就是塔山堡,是北宁线上一个约有百十户人家的村庄,村东、南、北面尽是绵延不绝的丘陵,村中间公路通往锦州,村东面是铁路。靠村南有一条干枯河滩,宽约30米,叫饮马河。敌人北上增援锦州,无论是从公路还是从铁路运动,都必须经过塔山堡。塔山虽小,干系重大。
守卫塔山,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应以海拔261米的白台山为主要防御阵地。这样可居高临下,控制塔山堡;另一种意见认为,应以塔山堡为主要防御阵地。因为塔山堡控制着公路和铁路,敌人不打下塔山堡,大部队及重武器就无法通过去增援锦州,它像门闩一样地锁住敌人。最后大家统一了认识,以塔山堡为防御核心。
于是兵团决定:“把主要的兵力、火器,集中使用于保卫塔山的方向,在宽大防御正面尽量节省兵力和火器,掌握雄厚的突击力量和纵深的火力配系,将敌人的进攻束缚在塔山堡前狭窄的地域内,迫使敌人不能展开大的兵力,作宽大正面的进攻。兵力部署是:第四纵队的防御正面东自白台山脚,西至老边一线;独四师、独六师在西南面东窑站,双树铺、地藏寺、季家屯之线构筑防御阵地,在敌侧后牵制敌人。
林彪指示:“两锦敌人相距只20余里,故我军绝对不能采取运动防御方法,而必须在塔山、高桥及其以西以北部署顽强勇敢的攻势防线,以四纵一两个师兵力构筑工事,准备在此线死守不退;在阵地前近距离开火,大量消耗敌有生力量;准备抵抗数十次猛烈进攻,待敌消耗疲劳进退两难之时,再集中十一纵全部及四纵一两个师兵力组织反突击,将敌大量歼灭于我阵地之外。”“你们必须利用东自海边西至虹螺山下一线的20公里的地区,作英勇顽强的攻势防御,利用工事大量杀伤敌人,使敌人在我阵地前横尸遍野……而使我军创造震动全国的光荣的防御战。”
打防御战,工事非常重要。
程子华想起1942年日军对冀中“五一”大扫荡时,八路军在村庄围墙脚下挖机枪、单人掩体和掷弹处,每个掩体的半圈在墙脚内,半圈在墙脚外,敌人炮击时,人员和武器即退入墙内,敌步兵冲锋时,再钻到墙外半圈掩体进行反击。程子华建议塔山村的防御工事也用这个办法。
白台山东山脚延伸到塔山堡的西南面,与塔山堡互为依托,可以阻击敌军进攻塔山堡。白台山正面的工事,是以山腰为重点,以山顶为支撑点;固守山腰,可用山顶的火力支援山腰阵地和反冲击。在白台山脚北坡构筑了许多机枪阵地,敌人看不见,炮火打不着,当敌集团兵力进攻塔山村时,可以集中火力侧射敌人,这样,塔山堡前沿阵地火力和白台山脚北坡的火力就构成了交叉火网。在白台山阵地后方,设有野榴炮阵地,准备打击进攻的敌军及其第二梯队,使敌军不能顺利地组织进攻。
坚守塔山堡阵地的部队是四纵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
10月5日晚,四纵十二师师部。江燮元师长、潘寿才政委和几个机关干部坐在油灯旁看地图,向骑马紧急赶到师部的三十四团团长焦玉山、政委江民风询问了部队的情况,尔后,向他们传达了总部命令及纵队和师首长的决心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