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生命的品质_第十辑 心灵的桥梁 本色做人,本色作文——邱东随笔集《拾阶而上》序

周国平
随笔杂谈
总共103章(已完结

生命的品质 精彩片段:

第十辑 心灵的桥梁

本色做人,本色作文——邱东随笔集《拾阶而上》序

读邱东的随笔,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头脑闲不住的人。他说他“堵车蹦字儿”,这个“蹦”准确,不但堵车,而且随时随地,他都在蹦字儿,一个又一个思绪自己往外蹦,成就了一篇又一篇文章。他时时在思,事事有感,善于以小见大,从寻常之事中悟出不寻常之理。之所以能这样,则因为他的心是闲的,不为名利所累,得以用平静的眼光审读人间百态。

他的文字是相当口语化的,仿佛在用东北普通话和你聊天,亲切而家常。整篇读下来,给人的感觉是文字不事斧凿,文章天然成趣。其实他对文字有一种敏感,往往于常人不经意处停留,质疑沿袭的用法,辨析隐藏的异义,把俗字成语用出了新的味儿。

归纳我的这两点印象,便是:心闲思不闲,字俗文不俗。若问他的心何以能闲,文何以能不俗,就要说一说邱东其人了。

我是两年前认识邱东的,当时他在中央财经大学任党委书记,邀我到学校做讲座。我曾在许多大学做讲座,但第一把手亲自出马联系上我和竭诚邀请,唯有邱东。讲座时,我提到邱书记,全场掌声雷动,可知他深受学生们喜爱。此后开始了我们之间淡淡的然而默契的交往,我感觉到了他的朴实、诚恳和正直,同时也知道了他辞去官职回到书斋的心愿。不久后,他真的告别当了十多年大学校长、书记的官场生涯,重新成为一名普通学者。

凡是了解学界现状的人想必会对他的选择感到诧异,甚或笑他太迂,可是我知道,对于邱东来说,此乃出于性情之必然。在这个行政化的教育体制内,不管有多少人倾心于权力,总还有人爱学问胜过爱权力,邱东就是这样的人。他若仍在官场,很可能是前程远大的,虽然爱说真话的脾气容易得罪人,但他的人品和能力有目共睹,博得了广泛的好感,对于他的去职,不但喜爱他的学生,而且器重他的上级,都为之惋惜。然而,我替他设身处地想,这样一个率性之人,不做官也罢,可以少一些无谓的烦恼,过更舒心的日子。他也是这样感觉的,自云不会厚黑,不习惯官场繁文缛节的约束,愿意老老实实地做自己,做了选择后感到轻松。事实上,辞官以后,他收获颇丰,除了统计学专业的成果外,短短一年多里,已出版随笔集《行者心路》、《偏,得以见》,现在这本《拾阶而上》是第三本了。

做官也好,做学者也好,归根到底都是在做人。做人的境界,第一要站得正,第二要看得开,邱东庶几近之。本书也处处见证此种境界,仅举二例。其一,遇到非说话的场合,真话说不得,假话不想说,只剩下大话、空话可选,怎么办?邱东的答案是选空话,因为空话不涉真假,而大话是对未来作假,实质上也是假话。我相信这是他久居官位的守正之策。其二,有一则流传颇广的段子说,人生像一群猴子爬树,往上看全是冷屁股,往下看全是热笑脸。邱东如此点评:人不是猴子,应该有尊严,用笑脸贴冷屁股便永失尊严,将来得多少笑脸也补偿不了;放弃这棵树不行吗,人生不是只有这一棵树,最珍贵的是内心的平和自在,无愧己亦无愧人。我相信这是他急流勇退的见性之悟。

作为一位曾经长期主政大学的学者,邱东对于中国教育和学术的发展有深入的思考。《行者心路》是一部专论高校发展的文集,业已获得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广泛好评。本书中也有谈教育和学术的随笔,颇多耐人寻味的见解。例如,他指出,唯有当师资和生源国际化了,才谈得上求世界一流大学,唯有当别国在出版世界学术名著时较多收录中国的著作了,才会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文明崛起。我觉得他提出的这两把尺子既准确又形象,并且是切中时弊的。

最后我要说,邱东是真正做到了文如其人的,他做得毫不费力,因为他不过是本色做人、本色作文罢了,就这么简单。这真好。

2010.12

作品简介:

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可是人却活得越来越复杂了。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作为生命在活,而是作为欲望、野心、身份、称谓在活,不是为了生命在活,而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在活。

在一定意义上,人生觉悟就在于透过这些社会堆积物去发现你的自然的生命,又透过肉身生命去发现你的内在的生命,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让生命回归单纯,活出生命的品质。

作者:周国平

标签:周国平生命的品质杂文随笔哲学

生命的品质》最热门章节:
1第八辑 小杂感一束 春节,把心静下来2第八辑 小杂感一束 圆满的平安夜3第七辑 我们都是幸存者 不谈奥运4第七辑 我们都是幸存者 中国人的“比赛精神”——答友人问5第七辑 我们都是幸存者 爱国的平常心——答《父母》杂志6第七辑 我们都是幸存者 保存大地震的真实历史——在央视《铭记》研讨会上的发言7第七辑 我们都是幸存者 爱生命比爱国更根本8第七辑 我们都是幸存者 震灾中的札记9第七辑 我们都是幸存者 我们都是幸存者10第六辑 时代的反思 中国今天最需要的是信仰和法治——重新发表《中国人缺少什么》的作者附言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