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红楼梦魇_红楼梦插曲之一

张爱玲
惊悚悬疑
总共12章(已完结

红楼梦魇 精彩片段:

红楼梦插曲之一

──高鹗、袭人与畹君

一部份人相信红楼梦不可能是高鹗续成的,我也提出了些新证据。后四十回的作者将荣宁败落这一点故意冲淡,抄家也没全抄,但是前八十回一再预言,给人的印象深,而后四十回给人印象模糊。所以续书不过是写袭人再醮失节,在读者心目中总仿佛是贾家倒了她才走的。袭人领姨奶奶的月费已经有两年了,给王夫人磕过头,不过瞒着贾政,所以月费从王夫人的月例里面拨给。

上次写“红楼梦未完”,预备改日再谈八十回后事。无如红楼梦这题材实在浩如烟海,就连我看到的极有限的这么点,也已经“乡下人进城,说得嘴儿疼”。千头万绪,还在整理中,倒已经发现“红楼梦未完”有许多地方需要补充,就中先提出高鹗与袭人这一点。

高鹗对袭人特别注目,从甲本到乙本,一改再改,锲而不舍,初则春秋笔法一字之贬,进而形容得不堪,是高本违反原书意旨最突出的例子。恨袭人的固然不止他一个,晚清评家统统大骂,唯一例外的王雪香需要取个护花主人的别号,保护花袭人。但是高鹗生平刚巧有件事,也许使他看了袭人格外有点感触。

吴世昌著“从高鹗生平论其作品思想”──载文史第四辑──内有:“高鹗在戊申中举前似乎还有一妾(?)和他离异,自去念佛修行。‘砚香词’的末一首‘惜余春慢’显然即指此事。原词曾有涂改,照录如下:

春色阑珊,东风飘泊,忍见名花无主。钗头凤拆,镜里鸾孤,谁画小奁眉妩?曾说前生后生,梵呗清禅,只侬(原作‘共谁’)挥尘。恰盈盈刚有,半窗灯火,照人凄楚。

那便向粥鼓钟鱼,妙莲台畔,领取蒲团花雨?兰芽忒(原作‘太’)小,萱草都衰,担尽一身甘苦。漫恨天心不平,从古佳人(原作‘红颜’),总归黄土。更饶(原作‘纵凭’)伊槌(原作‘打’)破虚空,也只问天无语。

此妾大概原为乐户或女伶(‘名花’),[按名花通指妓女,倘称女伶为名花,恐怕会被打嘴巴子。]在高家还生下了孩子(‘兰芽忒小’),又要伺候高鹗的衰迈老母(‘萱草都衰’),大概也是受不了痛苦(‘担尽一身甘苦’)才离开他的。据本书末所附的‘砚香词校记’,知‘惜余春慢’词下原有标题‘畹君话旧,作此唁之,’知此女名畹君,与高鹗结识已久。离异以后,他还常去找她。集中有一首‘唐多令’的小题是:‘题畹君话箑’,其下片全是调笑之词。另有一首‘金缕曲’,原稿上有被重钞此词的纸片所掩盖的题记:

不见畹君三年矣。戊申秋隽,把晤灯前,浑疑梦幻。归来欲作数语,辄怔忡而止。十月旬日,灯下独酌,忍酸制此,不复计工拙也。

词中说畹君是他‘故人’,呼她为‘卿卿’。又说,‘一部相思难说起,尽低鬟默坐空长叹。追往事,寸肠断。’下片似乎说畹君要他‘重践旧盟’,使他十分为难,以致回家以后,还在‘怔忡’。另有一首‘南乡子’,题为‘戊申秋隽喜晤故人’,中有:‘今日方教花并蒂,迟迟!’等语,即指‘金缕曲’中与畹君相晤之事。又有‘临江仙’,题为‘饮故人处’,也是艳情,则此‘故人’亦即畹君。‘遗稿’七律‘幽兰有赠’:‘九畹仙人竟体芳,托根合傍沅湘’,似亦赠畹君。(注:‘兰’、‘畹’意义相关,系从‘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一语而来。)”

畹君在高家“担尽一身甘苦”,似乎中馈乏人,只有这一个妾操持家务。高鹗一七八一年死了父亲与妻子,一七八五年续娶张船山妹。这该是丧妻后续弦前的四年间的事。出来是否与续弦有关?

在那个时代,婚前决不会先打发了房里人,何况已经有了孩子。想必是她自己要走。“兰芽忒小。孩子那么小,大概进门不多几年,极可能在前妻死后。高鹗那时候是个不第秀才,教读为生。青楼中人嫁给一个中年塾师,也许是图他没有太太,有一夫一妻之实。也许答应过她不再娶。因此一旦要续弦,她就下堂求去。

“钗头凤拆”句用陆放翁故事,显指与婆婆不合,以致拆散夫妻。这位高老太太想必难伺候,畹君的地位又低,前妻遗下子女成行,家里情形一定复杂,难做人。姨太太当家,倒像拙著“怨女”里面,不过那姨太太本是母婢,这是外来的妓女,局面的爆炸性可想而知。“萱草都衰”显然不止他一个母亲,畹君方面也有父母靠她,想必也要高鹗养活,更是一条导火线。

也甚至于高太夫人也像“怨女”内的婆婆,用娶填房媳妇作武器,对付子妾,老闹着要给儿子提亲。刚巧有这张家愿意给,因为家境太坏,做填房可以省掉一副嫁妆。十八岁的能诗少女,从前的读书人大概谁听了都怦然心动,也难怪高鹗禁不起诱惑。

作品简介:

这是八九年前的事了,我寄了些考据红楼梦的大纲给宋淇看,有些内容看去很奇特。宋淇戏称为Nightmare in the Red Chamber(红楼梦魇),有时候隔些时就在信上你的红楼梦魇做得怎么样了?我觉得这题目非常好,而且也确是这情形─ 一种疯狂。

那几年我刚巧有机会在哈佛燕京图书馆与柏克莱的加大图书馆借书,看到脂本红楼梦。近人的考据都是站着看─来不及坐下。至于自己做,我唯一的资格是实在熟读红楼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但是没写过理论文字,当然笑话一五一十。我大概是中了古文的毒,培根的散文最记得这一句: 简短是隽语的灵魂,不过认为不限隽语,所以一个字看得有巴斗大,能省一个也是好的。因为怕唠叨,说理已经不够清楚,又把全抄本─即所谓红楼梦稿─ 简称抄本。其实这些本子都是抄本。难怪初详红楼梦刊出后,有个朋友告诉我看不懂─当然说得较婉转。

连带想起来,仿佛有书评说不懂张看这题目,乘机在这里解释一下。张看不过是套用常见的我看XX,填入题材或人名。张看就是张的见解或管窥─往里面张望─最浅薄的双关语。以前流言是引一句英文─诗?Writen on water(水上写的字),是说它不持久,而又希望它像谣言传得一样快。我自己常疑心不知道人懂不懂,也从来没问过人。

红楼梦的一个特点是改写时间之长─何止十年间增删五次?直到去世为止,大概占作者成年时代的全部。曹雪芹的天才不是像女神雅典娜一样,从她父王天神修斯的眉宇间跳出来的,一下地就是全副武装。从改写的过程上可以看出他的成长,有时候我觉得是天才的横剖面。

改写二十多年之久,为了省抄工,不见得每次大改几处就从头重抄一份。当然是尽量利用手头现有的抄本。而不同时期的早本已经传了出去,书主跟着改,也不见得每次又都从头重抄一份。所以各本内容新旧不一,不能因某回某处年代早晚判断各本的早晚。这不过是常识,但是我认为是我这本书的一个要点。此外也有些地方看似荒唐,令人难以置信,例如改写常在回首或回末,因为一回本的线装书,一头一尾换一页较便。写作态度这样轻率?但是缝钉稿本该是麝月名下的工作─袭人麝月都实有其人,后来作者身边只剩下一个麝月─也可见他体恤人。

在现在这大众传播的时代,很难想像从前那闭塞的社会。第二十三回有宝玉四首即事诗,当时有一等势利人,见荣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录出来各处称颂。 看了使人不由得想到反面,著书人贫居西郊,满人明义说作者出示红楼梦,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可见传抄只限戚友圈内。而且从前小说在文艺上没有地位,不过是好玩,不像现代苏俄传抄地下小说与诗,作者可以得到心灵上的安慰。曹雪芹在这苦闷的环境里就靠家里的二三知己给他打气,他似乎是个温暖的情感丰富的人,歌星芭芭拉史翠珊唱红了的那支歌中所谓人─需要人的人,在心理上倚靠脂砚畸笏,也情有可原。近人竟有认为此书是集体创作的。

他完全孤立。即使当时与海外有接触,也没有书可供参考。旧俄的小说还没写出来。中国长篇小说这样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是刚巧发展到顶巅的时候一受挫,就给拦了回去。潮流趋势往往如此。清末民初的骂世小说还是继承红楼梦之前的儒林外史。红楼梦未完还不要紧,坏在狗尾续貂成了附骨之疽─请原谅我这混杂的比喻。

红楼梦被庸俗化了,而家喻户晓,与圣经在西方一样普及,因此影响了小说的主流与阅读趣味。一百年后的海上花系列有三分神似,就两次都见弃于读者,包括本世纪三0年间的亚东版。一方面读者已经在变,但那是受外来的影响,对于旧小说已经有了成见了,而旧小说也多数就是这样。

在国外,对人说中国古典小说跟中国画─应当说诗、画,但是能懂中国诗的人太少─与磁器一样好,这话实在说不出口。如果知道你本人也是写小说的,更有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之嫌。我在美国中西部一个大学城待过些时,知道红楼梦的学生倒不少,都以为跟巴金的家相仿,都是旧家庭里表兄妹的恋爱悲剧。男生就只关心宝玉这样女性化,是否同性恋者。他们虽然程度不齐,也不是没有鉴别力。有个女生长得不错,个子不高,深褐色的头发做得很高,像个富农或是商家的农妆少妇,告诉我说她看了秧歌,照例赞了两句,然后迟疑了一下,有点困惑的说:怎么这些人都跟我们一样?我听了一怔。秧歌里的人物的确跟美国人或任何人都没什么不同,不过是王龙阿兰洗衣作老板或是哲学家。我觉得被她一语道破了我用英文写作的症结,很有知己之感。

程本红楼梦一出,就有许多人说是拙劣的续书,但是到本世纪胡适等才开始找证据,洗出红楼梦的本来面目。五六十年了,近来杂志上介绍一本《红楼梦研究集》: 本书是一群青年人的精心力作,一反前人注重考据的研究方式,拙作 红楼梦未完赫然在内,看了叫声惭愧。也可见一般套闻考据。里面大部分的文章仍旧视程本为原著,我在报刊上也看到这一类的论文,可能是中文系大学生或研究生的课卷,那也反映教授的态度。─也许是因为研究一个未完的著作,教学上有困难。─有一篇骂袭人诱惑宝玉,显然还是看了程本窜改的第六回,原文宝玉强袭人同领警幻所授云雨之事,程甲本改强为与,程乙本又改为强拉 另加袭人扭捏了半日等两句。我们自己这样,就也不能怪人家─首次译出全文的霍克斯英译本也还是用程本。但是才出了第一册,二十六回,后四十回的狐狸尾巴还没露出来。弥罗岛出土的断臂维纳斯装了义肢,在国际艺坛上还有地位?

我本来一直想着,至少金瓶梅是完整的。也是八九年前才听见专研究中国小说的汉学家派屈克·韩南(Hanan)说第五十三至五十七回是两个不相干的人写的。我非常震动。回想起来,也立刻记起当时看书的时候有那么一块灰色的一截,枯燥乏味而不大清楚─其实那就是驴头不对马嘴的地方使人疑惑。游东京,送歌童,送五十岁的歌女楚云,结果都没有戏,使人毫无印象,心里想怎么回事?这书怎么了?正纳闷,另一回开始了,忽然眼前一亮,像钻出了隧道。

我看见我捧着厚厚一大册的小字石印本坐在那熟悉的房间里。喂,是假的。 我伸手去碰碰那十来岁人的肩膀。

这两本书在我是一切的泉源,尤其红楼梦。红楼梦遗稿有五六稿被借阅者遗失,我一直恨不得坐时间机器飞了去,到那家人家去找出来抢回来。现在心平了些,因为多少满足了一部分的好奇心。

收在集子里的,除了三详通篇改写过,此外一路写下去,有些今是昨非的地方也没去改正前文,因为视作长途探险,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从头起同走一遭。我不过是用最基本的逻辑,但是一层套一层,有时候也会把人绕糊涂了。我自己是头昏为度,可以一搁一两年之久。像迷宫,像拼图游戏,又像推理侦探小说。早本各各不同的结局又有罗生门的情趣。偶遇拂逆,事无大小,只要详一会红楼梦就好了。

我这人乏善足述,着重在乏字上,但是只要是真喜欢什么,确实什么都不管─也幸而我的兴趣范围不广。在已经去日苦多的时候,十年的工夫就这样掼了下去,不能不说是豪举。正是: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

作者:张爱玲

标签:张爱玲红学文学研究文学文艺评论红楼梦

红楼梦魇》最热门章节:
1五详红楼梦(2)2五详红楼梦(1)3四详红楼梦(2)4四详红楼梦(1)5三详红楼梦(2)6三详红楼梦(1)7二详红楼梦(2)8二详红楼梦(1)9初详红楼梦10红楼梦插曲之一
更多『惊悚悬疑』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