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唐史并不如烟1·大唐开国_第五章 高高在上,大业在我手中 大业,在我手中!

曲昌春
历史小说
总共107章(已完结

唐史并不如烟1·大唐开国 精彩片段:

第五章 高高在上,大业在我手中

大业,在我手中!

公元605年正月初一,隋朝第二个皇帝杨广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业。

大业,千古一帝的伟大事业。

然而梦想照进现实,靠的不是做梦,而是实干。

关于实干,杨广是有发言权的,他从来不是只说不做的选手,他说干就干,而且从未停止。

在杨广的大业年间,有两项大工程,一是凿运河,二是修长城。还好,由于数百年前秦始皇已经修过长城了,所以在这个工程上,秦始皇帮杨广顶着骂名——修长城尽管也是隋朝的大工程之一,受到的指责并不是很多。相比之下,开凿运河却是杨广的所谓污点之一,同征辽东一样,凿运河让杨广背负着千古骂名。

数年前,老舍先生之子舒乙先生的一篇文章引起骂声一片,这篇文章最先登载在一本杂志上,随后在网络上登载,在网络上登载的题目是《仅凭大运河就应该为隋炀帝平反》,对此,在下深有同感。

大业元年,也就是公元605年,三月二十一日,杨广召集河南、淮北各州民夫,前后一百余万开凿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导濲水、洛水注入黄河。再从板渚引导黄河,穿过荥泽注入汴河,在大梁之东,再注入泗水,再注入淮河。同时征调淮南民夫十余万人挖掘古邗沟,从山阳到扬子,注入长江。运河宽四十余步,河两旁修筑御道,种植杨柳。公元608年开挖永济渠,引导沁水向南注入黄河,向北流到涿郡(今北京附近)。公元610年开凿江南运河,从江苏镇江到浙江杭州,长八百余里,宽十余丈。

运河工程无疑是隋朝的大工程,由于历次开凿运河,工期都非常紧迫,民间劳役非常苦重,有记载称男丁不足,甚至征召妇女服役,而且由于劳动强度大,民夫的死亡率非常高。由于年代的久远,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当年的劳役实情。总体来说,开凿运河的历史是带有血和泪的,然而,在杨广的治下,东部以及中部运河网络的形成,影响着后世上千年的经济和民生。已故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说:“皇帝似乎比当世的人更懂得运河的价值。”

其实我们只需说出几个城市的名称,就足以证明运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这些城市分别是长安(包括洛阳、开封),扬州(包括杭州),北京(包括天津),因为运河,它们成为当时的大都市,开封后来成为北宋的国都,杭州后来成为南宋的国都,元朝时杭州已经与鼎盛时相去甚远,但也足以让到此一游的马可·波罗叹为观止。这一切的源头是因为运河,而决策者恰恰就是那个千夫所指的杨广。

历史,以成就和道德作为两把尺子,那么对于杨广,我们又该如何衡量呢?

作品简介: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在山呼海啸的人群中,青涩少年李渊静静伫立,此时他的身份是大隋独孤皇后的外甥。没有人能够想到,36年后,当年的青涩少年成了大隋王朝的掘墓人。

在隋末的乱世中,李渊不是起事最早的,也不是实力最强的,但他却是笑到最后的人。遗憾是,他生活在隋炀帝与唐太宗的夹缝之中,跟隋炀帝的身后臭名相比,他太黯淡了;跟唐太宗的身后盛名相比,他太平庸了,但风云三百年的大唐开国却始终无法绕开李渊。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对手,也照出了自己,大唐开国是强者李渊奋斗的结果,也是隋朝无意中成全的结局,大唐开国是历史的传承,更是王朝更替的宿命。

作者:曲昌春

标签:曲昌春唐史并不如烟历史小说唐朝幽默

唐史并不如烟1·大唐开国》最热门章节:
1第十四章 李渊向左,李密向右 鹬蚌相争2第十四章 李渊向左,李密向右 两个人的选择3第十四章 李渊向左,李密向右 大业的终结4第十四章 李渊向左,李密向右 内讧,无法治愈的绝症5第十四章 李渊向左,李密向右 原地踏步6第十三章 出征,李唐大旗高高飘扬 猛人李靖7第十三章 出征,李唐大旗高高飘扬 大兴,大兴8第十三章 出征,李唐大旗高高飘扬 汇流,天下归心9第十三章 出征,李唐大旗高高飘扬 李渊的变通10第十三章 出征,李唐大旗高高飘扬 一边是粮食,一边是婚姻
更多『历史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