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兵戈之二_第十二章 咱们也打民主的旗号

董尧
历史小说
总共21章(已完结

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兵戈之二 精彩片段:

第十二章 咱们也打民主的旗号

辛亥十月发起的革命,毕竟因为革命军势单力薄,未能有迅速的、更大的进展而暂时停滞下来了。停滞在由炮火连天变成了南北和平谈判这个局面上。

在南方,革命党人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敌人的强大,用武力一时不易取胜。他们的目的之一是“驱除鞑虏”,清廷中的那么多汉人、无论从政的、从军的,他们都不是“鞑虏”。只要他们愿意和革命党联合,推翻清王朝,和谈就和谈。革命是大家的事,孙中山愿意和一切有志推翻封建王朝的人“共同奋斗!”

在北方,袁世凯的一沉一浮,他业经看清楚了大清王朝不是他的靠山,他在这棵大树下,已无“凉”可乘了。旗族一批权贵把他当成了眼中钉。那个“回籍养疴”的遭遇,还不是踢他滚蛋!袁世凯得感谢革命党,若不是武昌一义,他还不得在彰德默默无闻地蹲着。袁世凯曾经无可奈何地在彰德感叹:“回首多少中原事,老子掀须一笑休!”可是,他却从来都未“休”,他在漳河边上的洹上村,不是同时又发出“漳洹犹觉浅,何处问江村?”和“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的誓愿么!革命军兴起了,袁世凯从浅显的漳河边又走出来了,他真想和革命军一起打进紫禁城去,把那些趾高气扬的皇族权贵和不可一世的八旗宠儿通通扫除掉!可是,袁世凯暂时还不想那样做。他的一切,还都是清王朝给他的,他马上那样做了,他要承担历北洋之虎段祺瑞史责任、落万世骂名的!可他又不能不感激革命党。所以,无心剿灭革命党,他的大军只在长江线上,转而进入和谈!“革命党是不在话下了,我看你朝廷作何处理。”

作了内阁总理大臣之后,袁世凯更觉根基深了,和谈提出了高高的法码,他对北京也放出种种危言。他像个坐观鹬蚌之争的渔人,想从双方都获得利益。

北方内患既平,吴禄贞、张绍曾一死一走,六镇、二十镇兵力仍归北洋系。段祺瑞看看北方没问题,自己的三镇队伍又回到了京郊,他索性率领第二军开赴湖北——名正言顺,他是朝廷任命“署湖广总督会办剿抚事宜”的,自然应去湖广。他的兵只到湖北边沿,便停下不走了——不必前进了,眼下正在谈判和平。

段祺瑞到湖北,知道袁世凯回北京去了。袁世凯是国务总理了,总理要料理国家大事,国家中枢在北京,他自然得以北京为中心。段祺瑞把军队安排好之后,便把业经是总参谋的徐树铮找到面前,聊聊当前大事。

湖北的北部,早已听不到枪声了,连武昌的炮火也平息了。南北正在和谈,孙中山又正在主持召开各省代表会议,准备成立临时中央政府,并且发出响亮声明,只要袁世凯能有办法把清帝赶下台,“今日清帝退位,明日拥公为总统”,孙中山的同盟会也不想“以武力夺取政权”了,只希望袁世凯能够拿主意。武力斗争业已变为政治斗争了,自然听不到枪声。

时值壬子(1912年)之初,北风料峭,旷野荒凉,因战乱而饥荒的黎民蠕动在村头街巷,和散乱的兵卒相间,却并无相容之意。颇有点春风得意的段祺瑞和徐树铮对面坐下之后,却紧紧地锁起了眉头。

“又铮,”段祺瑞手捧着茶杯,心不在焉地说:“我想问问你,袁大人率部南京,本来可以一鼓作气,直取胜利,却为何又按兵不动,而且搞什么和谈起来?”

徐树铮微微笑着,说:“袁大人有袁大人的打算,咱们有时猜不透。”

“革命军打过来了,迎敌就是了,还能有什么打算?”“我猜他有。”

“能有什么?”段祺瑞摇摇头。“你忘了,几天前,他还要咱们联合一些将领发出通电,‘誓死拥护君主立宪,坚决反对共和!,墨迹未干,言犹在耳,还会有变?”

徐树铮知道这件事,南北和谈进行了一段,谈得不合拢。南方原本答应和谈成功,由袁世凯出来做临时大总统。和谈进行中,南方把临时政府成立起来了,并且选孙中山作了大总统。袁世凯派往南方谈判的总代表唐绍仪把这个消息告诉袁世凯,袁世凯几乎气疯了。立即拍案而起:“这是个骗局!是个骗局!想用我推翻清朝皇帝,你们坐享其成,我不会上这个当。我不干!”唐绍仪无办法挽回,只好辞职。袁世凯批准了他辞职。随后,就让段祺瑞和冯国璋等北洋将领18人联合发表声明,“拥护君宪,反对共和”。这个通电就是徐树铮起的草,他怎么能忘?所以,段祺瑞迷惑、疑虑,徐树铮只说了8个字:“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du8.com版权所有

作品简介:

十卷本系列纪实文学《北洋兵戈》是董尧先生的有谓之作。为十人立传,耗二十年功,积三百万言,先生大可无憾矣。丹青施于天地,臧否贯乎古今,物议何如,不必理它,做成了一件自我选择的事,总是痛快淋漓的。

名为纪实文学,史传的色彩毕竟浓烈。故《北洋兵戈》既可视为小说家言,亦可作史读、作野史读、作闲史读、作逸史读、作奸雄史读、作英雄史读……无意间,董尧先生又做了一回太史公,幸甚!幸甚!

这太史公很难做。一难,相隔时距太短,历史的混沌尚未沉淀出水清沙白的了然;二难,主流偏见太重,武断的谳议依然左右着官方民间的口舌。你写,你写什么?你凭什么写?好在,董尧先生早在写作的中途,即已脱离了鱼贯相随的精神队列,借离休之机,完成了他无职无位的平民回归。每每相聚,杯酒畅言,董尧先生无不慨然于精神之自由、笔之自由得来不易。常聚常饮,常饮常醉,常醉而常清明,醉眼中回望二十年心路,《北洋兵戈》只能是一个平民文化人历史思索后的个人话语。

目下流行的中国近、现代史,将公元l912年至公元l928年间的中华民国史定性为军阀政府背景下的军阀割据与军阀混战是不很恰当的。如果多一点历史的权衡,我们自会承认,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们当年的理想,辛亥之后九十年尚未完全成就,谁又有权利气壮如牛地将中华民国最初的十六年描成污团?中国,至今依然还处在转型期。转型期的不确定因素极多,所以这期间多无验之成效的思维定式、行为定式或权力定式。中华民国初期的大局波荡,这也是武人、文人、能人、坏人一逞其志的诱因。

《北洋兵戈》纪实文学的传主共十人,不论于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大抵皆为否定对象。董尧先生为这些历史人物立传,无异于公开了一种有别于政治审判的文化评判立场。这是需要胆气的。粗览《北洋兵戈》,我知道董尧先生的文化评判还包含了更多的历史理解和人文宽容。因为,他追踪的是历史的人迹,并由此探寻历史的人心、人情或人智;转换为文字,《北洋兵戈》自然也成为一份迟到的关于中华民国初期风云人物的奋斗、发达、寂灭的记录。何必要分什么反与正呢?那是戏台的演出之需。生活中,没有人来得及丈量人性,匆匆过客,抓住了所求,又纷纷抛弃了所得。我钦佩董尧先生的写作毅力。我更钦佩他对十位传主的人性、人格所作的历史开掘。辫帅张勋,何其反动耳!但他的政治忠诚所折射出的人格坚定,正是他之后纷纭政坛上消磨最甚的良知良能。他如吴佩孚、段琪瑞、张作霖诸公,在爱国守节的层面上,也是没有污点的。

因为资料所限,《北洋兵戈》一书目前还做不到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大略如此,皂白仿佛,作者与读者,基本可以无憾也。是为序。万千言又在序外。

作者:董尧

标签: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兵戈之二董尧

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兵戈之二》最热门章节:
1第二十章 袁世凯是个短命皇帝2第十九章 再为共和出山3第十八章 丝竹声怪吓人的4第十七章 一封旧信5第十六章 躲进西山成一统6第十五章 兵权这玩艺不能丢7第十四章 小胡同中刮阴风8第十三章 清帝退位了9第十二章 咱们也打民主的旗号10第十一章 后顾之忧解除了
更多『历史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