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谍影3·火烧连营 精彩片段:
第四章 夷陵前线
厚厚的云层遮蔽了明月和繁星,整个夜空犹如一块墨色玉石,沉沉地悬在头顶。这又是一个无光的暗夜,黑暗吞噬了一切,就连对岸山脊的轮廓都看不清楚。陆逊坐在蒲团之上,手持钓竿,怔怔看着宽阔江面。在他的两侧,几盏火盆闪着微弱的火苗,勉强照清四周。
江水正悄无声息地向东流去,偶尔翻起朵浪花,又须臾间消逝在一片平和的江面上,仿佛从未出现过。然而看似平静的江面下,却暗潮涌动,旋涡遍布。这里是猇亭渡口,荆州境内最为凶险的长江航道之一。若是有人托大下水,任凭水性再好,也会迅速被江水吞噬。
在此驻军已经快一年了,与蜀军互有攻伐,胜少败多。麾下诸将早已怨气渐生,有人在私下议论,陆逊接任大都督之后,就撤军百里,把巫山、秭归等关隘要地都丢给了蜀军。而如今与刘备对峙,也是守多攻少,甚至连驻守夷道的孙桓被蜀军围困之时,也不敢分兵营救,可谓是胆小如鼠,根本不适合统领大军。
对于这些传言,陆逊写了封信回应,交由各路将领传阅。在信上陆逊辩称,后撤百里是为了引蜀军深入,拉长战线,使得他们补给困难。不援助孙桓,只因那是刘备的釜底抽薪之计,妄图分散吴军兵力,然后各个击破。虽然信上的理由写得很充足,但看过信笺的将领们都只是哂笑一声。朱然、韩当、徐盛、潘璋、孙桓他们都是久经沙场的良将,深知真正决定战场上胜负的,往往是对时机、人心、军备、战力的把握与比较,所谓的道理并没有太大用处。
他们认为,蜀汉折了关羽、张飞之后,军中已是人才凋零。这次虽然是刘备亲征,但魏延留在了汉中,赵云留在了江州,出战的将领不过是吴班、陈式、张南之流。这些蜀将不管在经验还是名气上,都比己方差了不止一个档次,根本不算什么对手。虽然前期被蜀军深入百里,但那是兵力差距太大的缘故。如今援军已到,双方势均力敌。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此时龟缩不战,未免太胆怯畏敌了。
有人暗地里撺掇了百余名偏将在陆逊大帐前请愿,要求进攻蜀军。结果全都被杖责五十,草草打发了事。消息传到武昌城,孙权反而下了道诏令,要求前线诸将均应谨遵陆逊将令,违者不论官阶大小,一律杖责问罪。
就这样,两军在夷陵一带僵持到了入夏,还是没有什么大的动作。直到最近几天,听说曹魏派遣使臣前往武昌,册封孙权为吴王,诸将的心思又活络起来。册封仪式一旦进行完毕,就意味着吴魏已结为盟友,再无后顾之忧。到时候,吴王应该会全力应对刘备,陆逊就算再畏敌怯战,也要有所动作了。
手上钓竿一沉,陆逊意识到有鱼上钩了。他甩竿而起,一条斤把重的青鱼被鱼线拽起,在夜色中划出一道弧线,跌落岸边。它的鱼鳃急促翕动,尾巴奋力甩动击打土地,不断地跃起又跌落。青鱼本是十分凶猛狡猾的鱼类,以鱼虾为食,少有天敌。然而一旦离开了水,却只能任人宰割。陆逊面无表情地看着地上的青鱼,它仍在拼命挣扎,挂着铁钩的鱼嘴不断张合,尖利牙齿忽隐忽现。一名亲卫将青鱼拾起,去掉鱼钩,丢进一旁的竹篓,又退后站到了一旁。
身后远远传来脚步声,亲卫们拔出缳首刀,厉声喝问道:“口令!”
“大江东去。”话音未落,一个精干的年轻人从黑暗中走了过来。是陆安,往返武昌和猇亭的陆家信使。亲卫们还刀入鞘,继续四散警戒。
陆安上前,从怀中掏出一只竹筒,再次检视过火漆封记之后,恭恭敬敬递给了陆逊。陆逊放下钓竿,戳破火漆,从竹筒中倒出一卷细长的帛书。借着火盆的亮光,陆逊吃力地读着帛书上的蝇头小字。良久,他站起身,将帛书丢入火盆中,看着它在火焰的舔舐下卷曲燃烧,最后化为一捧灰烬。
陆安问道:“老爷,这次要不要写回信?”
陆逊叹了口气,道:“白云观那具尸体上的刺青,的确跟咱们家私兵身上的一模一样?”
“对。延公子亲眼所见,应该不会有什么差错。当时他没有想太多,脱口而出,让贾逸和孙梦心中起了疑虑。后来他把尸体拉回族中,二爷详细问了经过,并请族中长者前来辨认尸体。刺青的确是咱们家的,但尸体却没人认得。二爷觉得事发蹊跷,便连夜散出去了些人手,监视贾逸和孙梦,却不料撞见了有队人马刺杀贾逸。”陆安没有再说下去,下面发生的事情,帛书上写得很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