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密使_第三部 最后一枪 二

格雷厄姆·格林
总共11章(已完结

密使 精彩片段:

第三部 最后一枪

他小心翼翼地走出小棚子,口袋里还装着没有剥完的一点儿椰子皮。他忽然想起来:那几个小孩根本没告诉他该怎样从这个后院走出去。小孩子办事就是这样:看起来什么都计划得头头是道,可是偏偏把一个具体细节忽略了。把手枪交给他们实在是件疯狂透顶的事。他猜想他们一定是跳墙出去的,就像他是从墙头跳过来的一样。但他并不是他们那样的年轻人,他是个身体虚弱、饥肠辘辘的中年人。他举起两只手。墙头倒是够着了,但他没有力气攀上去。他又试了两次,越试越没有力气。一个声音从厕所里低声说:“是你吗?朋友?”

这么说来他们并没有忘记细节。

他低声回答:“是我。”

“有一块砖头是活动的。”

他在墙上摸了一会儿,果然找到了那块已经松动的砖。

“找着了。”

“快过来。”

他跳了过去——逃进后院时也是从这里跳过墙的。一个邋里邋遢的小孩子用挑剔的目光打量着他。“我是给你望风的。”他说。

“那些人呢?”

小孩向远处一座煤山晃了一下脑袋,那堆煤黑魆魆的,像悬在村镇上空的一片乌云。“他们都在矿井上呢。”D有一种大祸临头的感觉,就像在国内时紧急空袭警报响过和第一批炸弹落到地面前那五分钟惊惧不安的感觉一样。他觉得一场灾祸就要降临到这里,正像雷霆就要在山头肆虐一样。

“你快去那边等克里凯。”那个肮脏的小孩一点儿也不客气地催促他说。

D乖乖地听从了。他确实也别无其他办法了。长长的一条灰石街路面昏暗,这伙孩子选择的时间非常恰当,街上空无一人。如果小教堂的窗户没有灯光的话,他真像穿行在一个废弃的村镇中,好像参观煤炭时代的一处遗址。他感到非常疲倦,身体非常不舒服,每走一步那恐惧的预感就增大一分。随时都可能爆发出一声轰隆巨响,把这小镇的寂静震得粉碎。他提心吊胆地等待着这声巨响。西北方向的天空上映着一片红光,看上去像是一个城市正燃烧着大火。那是伍尔弗汉普顿的灯火。

浸礼会小教堂同旁边的一幢建筑物之间隔着一条狭窄的小巷。由于这一点点空隙,这座教堂在这个湫隘的小镇里平添了几分庄严肃穆的气氛。D站在巷口,眼睛望着街面,等着克里凯和开往伍尔弗汉普顿的公共汽车。留在村里的那个警察这时一定在监视着査理·斯托的房子,等着搜捕证一到就破门而入。D的背后是一座座高大的煤山,就在那些煤山里,那些孩子正聚集在炸药储藏室附近。在教堂里,妇女们正在唱一首圣歌《让我们赞美最圣明的上帝》,她们唱得一点儿也不着调。

作品简介:

你永远不是孤身一人,因为总有人对你满怀信任。

◆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

◆1950年,初次获得提名,一生提名多达21次,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无冕之王。

◆一生虽未获奖,却被一众诺贝尔获得者马尔克斯、福克纳、V.S.奈保尔、J.M.库切、威廉·戈尔丁、马里奥·略萨视为精神偶像和导师。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虽然把诺贝尔奖授给了我,但也是间接授给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读过格林,我不可能写出任何东西。”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拉斯·福塞尔说:“未授予格林文学奖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错误。”

◆《斯坦布尔列车》是格雷厄姆·格林备受推崇的成名作。

◆通过描写名噪一时的东方快车上的一群乘客,展现上世纪三十年代欧洲的社会现状和精神面貌。而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下,每个人又该何去何从。

◆所有我热爱的却被你们怀疑的事,我都会倾尽全力去做。

在本书中格林描述了一个因战争而充满怀疑的世界,并着力刻画了秘密使者D——一个软弱的英雄,一个渴望得到信任与爱的职业间谍。

因为内战,D带着秘密使命前往英国,他能否完成使命将左右内战的格局。然而在尚未到达英国前,D就不幸被另一派势力的人发现,围追堵截、诬陷、谋杀接踵而至,甚至他的同伴们也在怀疑他。

这个时候,D得到了一位少女的信任和帮助,但敌方却残忍地杀害了少女并栽赃给了D。为了替少女报仇,D发誓,他将从一个猎物变成一个猎人,一个狙击手,一个复仇者……

作者:格雷厄姆·格林

翻译:傅惟慈

标签:格雷厄姆·格林密使英国悬疑

密使》最热门章节:
1第四部 结局 二2第四部 结局 一3第三部 最后一枪 二4第三部 最后一枪 一5第二部 狩猎者 三6第二部 狩猎者 二7第二部 狩猎者 一8第一部 猎物 四9第一部 猎物 三10第一部 猎物 二
更多『』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