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语诡秘档案702·鬼线 精彩片段:
第十一章 失踪的悦颖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什么叫做“咕咚效应”,这个名称源于一则童话故事。说的是早晨的湖边寂静无声。有三只小兔快活地扑蝴蝶。
忽然湖中传来“咕咚”一声,这奇怪的声音把小兔们吓了一大跳。
小兔子刚想去看个究竟,又听到“咕咚”一声,这可把它们给吓坏了。
“快跑,咕咚来了,快逃呀!”它们转身就跑。狐狸正在与小鸟跳舞,跟跑来的兔子撞了个满怀。狐狸一听是“咕咚来了”也紧张起来,跟着就跑。
它们又惊醒了在睡觉的小熊和树上的小猴。小熊和小猴也不问青红皂白,就跟着它们跑起来。大象感到惊讶,拉住狐狸问:“出了什么事?”
狐狸气喘吁吁地说:“咕咚来了,那是个三个脑袋,八条腿的怪物……”
于是这一路上跟着跑的动物越来越多,还有河马、老虎、野猪……等等,岸上这阵骚动,让湖中的青蛙感到十分惊讶,它拦住这群吓傻了的伙伴,问:“出了什么事?”
大家七嘴八舌地形容“咕咚”是多么可怕的怪物青蛙问:“谁见到了?”
小熊推小猴,小猴推狐狸,狐狸推小兔,结果谁也没有亲眼看见。大家决定回去看个明白再说。回到湖边,又听见“咕咚”一声,仔细一看,原来是木瓜掉进水里发出的声音。
众动物不禁大笑起来。
童话很有趣,但是“咕咚效应”在人类社会代表的含义,却一点都不有趣。那代表着“集体无意识恐慌症”开始蔓延。
所谓“集体无意识恐慌症”就是在公共场合,如果出现集体奔跑、尖叫等现象,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跑,这在心理学上就被称为群体无意识蔓延。此时大家充满负面情绪,内心恐慌、担忧,这种感觉已经超过了人心理能承受的最小阈值。
心理学上常用阈限值说明人的感觉能力。因为人体能够接受的剌激有一定限度,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人,会因此产生一种惯性条件反射,在这种情况下这类人无法对讯息来源有理性的判断。
“如果小奇奇回来的话,就告诉他,我先去找妞妞了。让他不要急,在家里等我。”时悦颖丢下这句话以及一个硬盘后,就手忙脚乱的跑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