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我们_记事三十七

尤金·扎米亚京
总共43章(已完结

我们 精彩片段:

记事三十七

提要:鞭毛虫。世界末日。她的房间。

早晨在食堂里,我左边的人满脸惊恐地悄悄对我说:“您吃呀!他们看着您哪!”

我使劲挤出一个微笑,觉得脸皮裂开了一道口子,微笑使这裂口的两端愈撕愈宽,我觉得愈来愈疼……

后来,我刚叉起一块食物,手里的叉子突然一颤,当地敲着了盘子。一下子桌子、墙壁、杯盘空气都震颤了,发出了铮铮的响声。外面,响起了一声震天巨响,就像腾起了沉重的圆形声柱。它越过我们头顶,越过房屋,传向远处,逐渐变弱,最后终于像水面上扩散开去的微波,消失了。

霎时间,我眼前的一张张脸都没了血色,变得苍白,那些正起劲咀嚼的嘴,像出了故障似的停住了,叉子都凝固在半空中。

以后,全都乱了套,脱离了永恒不变的轨道。所有的人都从座位上跳了起来(连国歌也没唱完),也顾不上节拍,马马虎虎还没嚼满数,连吞带咽地吃了下去。他们相互抓住对方问道:“怎么?出什么事了?怎么了?”这台伟大的机器,曾几何时是那么严谨有序,现在乱纷纷地一块块地散架了。他们朝楼下跑去,奔向电梯。楼梯上、梯级上都是它们杂沓的脚步声和匆促的片语只言,就像被风刮起的信纸的碎片……

附近所有房子里的人都涌了出来。再过一分钟这条大街就会像显微镜下的一滴水;封闭在玻璃般透明的滴液里的鞭毛虫,正在那里慌张地东西左右,上上下下地乱窜、乱奔。

“嗬嗬,”有个人扬扬自得地说了一声。我看见他的后脑勺和朝上指着的一根手指。我清楚记得他那根黄中透点粉红的手指,还有指甲盖下端一个白色的半圆形,就像从地平线上刚爬上来的半个月亮。这手指就像个指南针,几百双眼睛,循着手指的方向,朝天空望去。

天空中,乌云好像在逃避无形的侦缉队的追捕。它们逃窜着,互相挤压着,你追我赶朝前飞奔。护卫局深色的、挂着黑色探视镜的飞船在空中巡察,乌云在四周点缀着它们,再远处,在西边,有一群……很像……

开始时,谁也看不清那些是什么,甚至连我(我很幸运,要比别人看得清楚些)也不明白。那好像是一大群黑色的飞船,飞得很高几乎使人难以置信,成了一个个难以觉察的飞动的小黑点。

它们愈来愈近。天空响起嘶哑的、嗷嗷的啼鸣。最后,在我们头上出现了飞鸟。天空布满黑色的、尖声鸣叫着往下降落的三角形;强大的气浪把它们撵下地面,它们落在圆屋顶上、房顶上,停栖在木杆和阳台上。

“嗬嗬,”那扬扬自得的脑袋转过脸来。这时我发现他就是那个紧蹙额头的家伙。但如今对他来说这只是一个称呼,他仿佛整个人都从永远紧蹙的额头下爬了出来,他眼角、嘴角像一束头发丝似仍放射出条条光芒——他喜眉笑眼地说:“您知道吗,”他在风的呼啸声中,在飞鸟的鼓翼和聒噪声中,对我大声喊道,“您知道吗,大墙,大墙炸坍了!您明白这意思吗?”

在离街很远的那边,有几个人影闪了过去,他们伸着脑袋,急匆匆往屋里跑去。马路中央有一大群手术过了的人,匆促但又缓慢地(他们已变得沉重)向西走去。

那个嘴角和眼角扎着一束束头发丝光束的人……我拽住他的手,问道:“请问她在哪儿,I在哪儿?在大墙那边吗?还是……我—定要找她,您听明白了吗?马上告诉我,我不能……”

作品简介:

焚书年代里的文学奇品。

长期以来,苏联和西方对20世纪著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的奠基作--扎米亚京的小说《我们》(1921)有一个一致的认识。这就是说它是一部针对苏维埃国家的恶毒讽刺的作品,其矛头直指共产主义制度。而在《我们》创作60余年之后,1988年在苏联开禁发表,也是把它作为一面反对苏联制度的旗帜祭起来的。《我们》描绘的是千年后的人类社会。这个社会科技、工业已高度发展,工业管理中的泰勒体制不仅在生产领域推广,而且广泛地深入到了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一切的一切都机械化了,一统化了,人们穿同样的服装,吃同样的从石油中提炼的食品,住一模一样的玻璃房子……

作者:尤金·扎米亚京

翻译:顾亚铃

标签:我们尤金·扎米亚京

我们》最热门章节:
1奥威尔评《我们》2记事四十3记事三十九4记事三十八5记事三十七6记事三十六7记事三十五8记事三十四9记事三十三10记事三十二
更多『』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