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真相 精彩片段:
补记 关于他们
——关于伍思诚与宋玉丽
人们曾经有些奇怪,伍思诚的一贯形象是自觉担当的学者,敢于批判的勇士,怎么会在独身四十多年后娶了这么一个与他完全不搭调的女人做妻子?
他自己也完全不知其所以然。
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大学任教的伍思诚醉心于保护古迹和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工作,不畏艰苦的他,只要有蛛丝马迹,都会闻风而动,前往拍照,实地细细调查,写文章呼吁,与各种相关组织联系,商议保护方案。同时,在这样的行走中,他也屡屡发现诸多与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符之情之事,体察到来自底层民间的诸般落后面貌,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观念的……于是开始在各类报章杂志发文,呈现事实,披露真相,或疾呼痛斥,或恳切吁求,公开发行物不予刊行的,他会在自己的个人网页或博客上直抒胸臆,投枪挥匕,痛陈弊端。或委婉曲笔,以小说形式诉诸笔端。多年下来,他的身边渐渐聚拢起了庞大的读者群,或追随他的理想,或赞赏他的勇气和文字,或恨他入骨怕他无情的揭露之笔鞭及自己。
与当代的其它知识分子比,伍思诚更显出了少有的血性和锐气。
其实,当初他也是个喜欢一团和气的人,凡事愿意看到阳光一面,遇人也总喜欢找其优点。之所以会变成如今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的模样,触发点源起于多年前一件小事。
那时候他尚在读博。某天他与博导一起去会见某位学者,他阅读该学者的书已有时日,只是从未见过。此次博导说因事要与该学者会面,要他一同前往,他着实狠狠地高兴了一把。一见面,就真诚老实地甚至有点儿迫不及待地让自己对那位学者的术业之尊崇溢于言表,而阅读时曾产生的质疑之处则暂存于心,想待恰宜时机再和盘托出。
谁料那位知名学者见伍思诚用语崇敬,态度谦恭,言语间对他也就显摆出德高望重的架势来。从他之后对伍思诚的言行眼神来看,大约心内还生出了小视之意,大体上还矜持着,也只是因为伍的导师在场,不得不收敛利嘴的缘故。否则,只怕他立时就要端出名家的大架子来,好好训诫伍思诚一番。
导师看出端倪,回头就正告伍思诚,某一类人,只要你对他表示尊重,对他的才情和学识表示钦佩,他嘴上谦虚,可心内便会立时看扁了你,觉着你学识浅薄言行轻浮,因为他们自知自身根基浮浅,虽因混世多年积累了不少经验主义的东西,偶尔也有一丝半点巧见,但总体来说,腹中并无深厚学养,脑中并无真知灼见,所以你尊重他,他以为你必定是出于对他名头的看重,所以看扁你也就在当然之中。他们既无识人之慧也无纳人之量更无容人之慈怀。在必要的时候他甚至就可以任意贬损你一番以使他自己获得无形的抬高。对此等人,只有极为严肃地批判他,他才会从内心对你产生诚服之意。所以,当你了解了这种人的实质,你大可不必太书生气,尽可以将自己的欣赏和推崇之情藏于心内认真沉淀,而对外只需狠狠地批判其人的可批判处,指斥其学术中可指斥处,如此,既可以显示你真实的高度,还可以让他那些不时就会抬头的丑陋心理永不见光。
伍思诚先是惊愕,后思索良久,颇觉导师所言甚是。乃依言而行,并渐成风格。其后,他的批判视野渐渐扩充,遍及多种领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更兼行走阅读思考多年后,其纵横恣肆的批判更显力度。
有出版社闻风而动,将伍思诚的各种文章分门别类结集出版,一时间,洛阳纸贵。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他在论坛上或博客上写的一些文章,会无端被删除,没有任何解释。他先是吃惊,继而愤怒不已,痛骂网管制度。但有时候他在这个论坛被删的帖子,在另外的论坛却又得以保留,这使他转移方向,开始痛斥删帖编辑的拙劣无耻。
早期出版的作品常有触雷之处,五本里倒有两本被禁,他甚至还被高层在非公开场合不点名地严厉批评过。后期的作品倒是没有被禁的,倒非他因惧怕或愧疚而从此退缩收敛了,而是因为但凡稍有出格的言论,早已在出版前就被谨慎又谨慎的编辑用放大镜捉出来全部予以剿灭。他遗憾,但无奈,同时不服,有时候便在一些小范围的讲座里狂谈他被删的思想和言论。这使他受到了更多的尊崇,同时也受到更多非议。民众的思想原本就是多元的,他的观点和言论掀起了更大范围的争议。
伍思诚无意间的声名鹊起,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令他想象不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