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说唐·唐玄宗 精彩片段:
第三十三章 醉生梦死
义士孤忠:七十岁的唐玄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可能有人会说,杨国忠这么差劲,难道满朝文武就没有人向唐玄宗反映吗?还真没有。自从进入天宝年间,玄宗和大臣的联系就愈来愈少,凡事只听宰相的。而宰相也就利用玄宗的不闻不问,大搞一言堂。这是从李林甫时就奠定的政治传统。杨国忠别看治国不如李林甫,打击异己可是学到家了。天宝十三年(七五四年)秋收的时候,阴雨连绵,下了一个月都不停。玄宗问杨国忠,老百姓的庄稼会不会受损啊?杨国忠说我调查调查吧!回去精选了两株颗粒饱满的谷穗,拿给唐玄宗,说:雨虽然大,庄稼倒是长得好。玄宗一看很高兴,说,那就不用救灾了。满朝文武谁也不敢说话。有个地方官不忍心看老百姓受苦,就上报水灾,没想到,奏疏一到杨国忠手里就给压下来,这个地方官马上就被交给御史台,治罪了。白白搭上了前程,皇帝还一无所知,以后谁还干这样的傻事呢?所以,杨国忠无论怎么做,官员都唯唯诺诺,谁也不肯在皇帝面前多说一句话。这样一来,官员是万马齐喑,皇帝则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每天听到看到的无非都是杨国忠安排好的捷报,还怎么会怀疑他有问题呢?
但是,要说唐玄宗完全被杨国忠蒙蔽住也不尽然。还有一个人因为身份特殊,不在杨国忠的管辖范围之内,多少能说上几句话。谁呢?唐玄宗的老奴高力士。别看高力士是个宦官,可是,为人正派,头脑清醒。眼看着唐玄宗飘飘欲仙,杨国忠醉生梦死,高力士可坐不住了。就在天宝十三年那场大雨中,有一天,唐玄宗看着高力士站在旁边伺候,就说:“淫雨不已,卿可尽言。”这时候,高力士说:“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这话说得既明白,又沉痛,唐玄宗听了这直言不讳的忠告是什么反应呢?是不是会意识到宰相有蒙蔽自己的嫌疑,该调查调查了?根本没有。《资治通鉴》记载得非常清楚:上默然。他什么也没说,也什么都没做。要知道,这可不是不明真相,而是回避问题了。这不是唐玄宗固有的态度与一贯的风格。唐玄宗一向是个雷厉风行的人,想到就要做到。当年,韦后专权,他以弱抗强,杀出一条血路;开元伊始,他迅速贬逐家臣,摆脱干扰;甚至,当他觉得三个儿子威胁自己的统治,也会痛下杀手。这些决策有对有错,但是,无论如何,只要遇到问题,他就会去解决问题,绝对不会无所作为。但是,这一次,面对高力士的进谏,他为什么会默然不应、无所作为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他老了,已经失去当年的锐气了。到天宝十三年,唐玄宗已经当了四十四年的皇帝,年龄也已经超过七十岁,国家也早就进入太平盛世。在这种情况下,他既骄傲,又怠惰。对他来说,锐意进取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需要的是固守承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宰相问题也是一样,只要宰相没闹出什么大乱子,唐玄宗宁可得过且过。而且,自从李林甫当政以后,唐玄宗已经慢慢从朝政中退出,对大臣的了解也相当有限。如果这时候不用杨国忠,他又能用谁呢?
第二,杨国忠出身外戚,这对于从宫廷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唐玄宗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唐玄宗固然需要杨国忠帮他处理朝政,但是,潜意识之中,他并不希望杨国忠有太高的人望和能力。换言之,杨国忠能力不强,野心也就不大,这对他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自身权力维护与国家利益面前,唐玄宗宁可选择自私,这真是大唐盛世的悲哀。
天宝十四年(七五五年),唐玄宗大概已经忘了高力士忧心忡忡的进谏,又对高力士说:“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高力士回答说:“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太盛,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谓无忧也!”看来,让高力士不放心的不仅是宰相,还有边将了。那么,这个边将会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