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_第二十九章 一代英主 两面皇帝

蒙曼
中国历史
总共107章(已完结

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 精彩片段:

第二十九章 一代英主

两面皇帝

我们追究一下,隋文帝这种两面性是怎么来的?有三方面原因非常重要。

第一是他的个性。隋文帝从小就是个自律的人。自律到什么程度?到了刻板严肃、毫无情趣的程度。我们都知道,唐太宗爱书法,唐玄宗爱音乐,谁知道隋文帝爱什么?他似乎什么也不爱,除了政治。毫无疑问,这种心无旁骛的自律精神正是隋文帝超过南北朝时期大多数皇帝的优点,是“开皇之治”能够实现的基础之一。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刻板自律的反面是不宽容。既不宽容自己,甚至是更不宽容别人。自己道德高尚就要求别人道德高尚,自己早上班晚下班,就要求别人也满负荷工作,无论对儿子、对大臣,还是对百姓都这个态度,这就是多张少弛的来源。

第二是他的文化素质。隋文帝小时候受过寺院的佛教教育,少年时代在太学念了不到两年书。我们可以说隋文帝是个半调子文化人。这种文化素质意谓着什么?

从正面讲,意谓着隋文帝知道文化的力量,所以,他才会搜集图书,兴建学校,力图偃武修文,打造制度健全的社会。

但是,在另一方面,他这种半调子文化又意谓着,他对文化的理解并不深刻,只知道利用文化,不知道涵养文化。一旦文化不能直接发挥作用,他就会急躁,就会抛弃文化。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隋文帝曾经大力兴建学校,不仅在中央设立学校,地方州县也要求兴建学校。这本来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但是,到了仁寿元年(六○一年),也就是办学十年后,他忽然下了一道诏令:

国学胄子,垂将千数,州县诸生,咸亦不少。徒有名录,空度岁时,未有德为代范,才任国用。良由设学之理,多而未精。今宜简省,明加奖励。

意思是,我办了这么多年学,怎么还没选出几个有用的人才呢?看来,招这么多学生没用,干脆精简一下。怎么样精简呢?全国只保留了国子学的七十二个学生,其余学生一律回家,不用念书了。

隋文帝这个想法大有问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岂能几年就能见成效?就算是今天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也需要至少十六年的时间。还只是刚走上工作岗位,远远不能说发挥真正的作用。而隋文帝就因为十年内没有培养出高级人才,就急不可耐,干脆解散学校,这是典型的急功近利。而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正是多政少德的来源。

第三是他生活的时代背景。隋文帝生在一个民族融合的时代。他自身就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既有胡人的尚武精神,也认同汉人的制度文化。这种融合性使得他能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国家。但是,几百年的战乱和胡族统治带给他的并非都是好影响。因为胡族政权的短命和统治的不稳定,几乎每朝每代,包括他建立的隋朝,都伴随着阴谋和血腥,这无疑在他心中种下猜忌和杀戮的阴影,让他对任何人都深怀不信任感,甚至不惜对儿子和功臣大开杀戒。这正是多威少恩的来源。

正是这样的性格,这样的教育和这样的时代,一方面促进了隋文帝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制约了隋文帝的发展,让他在取得丰功伟绩的同时留下了巨大的问题。

什么问题呢?急功近利。开皇十四年(五九四年),正当隋文帝的统治如日中天时,他临幸并州,写了一首诗。这是他一生中留下的唯一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

作品简介:

西方权威学者迈克尔·H·哈特认为,在中国,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两个皇帝,第一是秦始皇,第二就是隋文帝。但是从他们的功绩来看,中国最伟大的皇帝无疑是隋文帝杨坚。他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大范围内的多民族的统一;他首次实行了一直沿袭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他开创了科举,制定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律法《开皇律》。不仅如此,他还建立了以隋朝为主导的东亚新秩序,实现了千古传颂的“开皇之治”。

然而,《隋书》认为,隋文帝杨坚“好为小术,不达大体”,这是为何?毛泽东评价隋文帝的做法蕴藏大乱,这又是为何?

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2011年最强人气讲史名家蒙曼为您解读人性真实的隋文帝杨坚,披露他成功上位的历史密码。

《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以蒙曼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大隋风云》的讲稿为基础,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和补充。风格通俗严谨,轻松易懂。全书具备专家功力、通人见识、文士笔法三大特点,史料翔实,分析严谨缜密。以问题引出故事,以故事讲解人物,以人物解读历史,以历史启迪智慧,还原了历史的本真与残酷,分析让人感到深刻真实,令人感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客观公正,令人信服。

作者:蒙曼

标签:蒙曼蒙曼说隋中国历史传记人物

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最热门章节:
1第十章 建立大隋 改朝换代2第九章 平定三方 战后新局3第九章 平定三方 败亡之因4第九章 平定三方 将军与军师5第八章 三方叛乱 安内攘外6第八章 三方叛乱 三总管之难7第八章 三方叛乱 大臣发难8第七章 翦除宗室 真假鸿门宴9第七章 翦除宗室 敲山震虎10第七章 翦除宗室 请君入瓮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