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千古一帝秦始皇_二十七 集权皇帝 始皇帝

王立群
中国历史
总共174章(已完结

千古一帝秦始皇 精彩片段:

二十七 集权皇帝

随着大秦帝国的建立和一系列法令措施不失时机地制定与颁布,赵政终于完成了历代秦王所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给中华五千年的史书献上了耀眼的篇章,气势何等恢宏!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赵政面前,那就是他的称谓。秦朝以前,周天子称王,这个昔日唯我独尊的名号如今已经被许多国君堂而皇之地采用了。面对着自己大一统的壮丽河山,面对着自己前无古人的皇皇功业,一个被人用滥的“王”字显然不能表达统一帝国国君的大气度、大豪迈、大手笔,更无法彰显自己至高无上的威严。内心的极度膨胀让赵政感觉必须要找到一个新的称谓。于是,一个新的称号诞生了,那就是“皇帝”。“皇帝”一词代表着什么意思呢?在刚刚统一、百废待兴之际,赵政为什么对改变自己的称谓如此急切呢?

始皇帝

公元前221年的一天,赵政踌躇满志地坐在秦国都城咸阳的大殿里,得意扬扬。原来,秦国统一的最后一战迫使齐王建主动放弃抵抗,举国降秦,并表示愿意做一个五百里地的封君。这个消息传到咸阳,赵政自然是心花怒放。因为,齐国的不战而降,大大缩短了他统一天下的时间。另外,哪有什么五百里地的封君?齐王建真是昏了头,赵政对齐王田建的愚蠢感到可笑。大殿上的群臣听到这个消息,齐声高呼万岁。面对欢呼的群臣,赵政沉思片刻,一脸严肃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今天下大定,我的名号也应当改一下了。如果再叫秦王,如何显示我大秦帝国取得的丰功伟绩?又怎么能名垂青史呢?请各位大臣讨论一下,该怎么改好呢(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史记·秦始皇本纪》)?大臣们听了赵政的一番话,都微微一愣,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因为他们没想到秦王赵政在兼并六国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议名号、改称呼。随后,大殿上立即开始议论纷纷。

不一会儿,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真商量后,一起上前奏报:当年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土地只有千里,诸侯有的来朝见,有的不来朝见,五帝无法控制天下的诸侯。现在大王兴正义之师,平定天下,全国统一设置郡县,法令一统,这是亘古以来没有的大事,五帝实在无法和大王相比。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尊贵。大王应当称“泰皇”,而大王发布的政令应当称为“制书”“诏书”,大王则自称“朕”(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史记·秦始皇本纪》)。

应当说丞相、御史大夫、廷尉给秦始皇上奏的尊号已经登峰造极了,从称号到政令、自称,无所不用其极。但是,赵政并不满意。既然前人已经用过,再让我用,如何显示我的伟大和与众不同呢?一定要创新,要有创意。于是,赵政下令:去掉“泰”字,留下“皇”字,再用上古的“帝”号,合起来称为“皇帝”,其他的称呼都按你们商定的办(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史记·秦始皇本纪》)。看来,赵政最在乎的还是自己的称号。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皇帝”的称号由此诞生。

当大臣们以为今天的朝议已经结束时,赵政又说:过去君王下世之后,即位的君王和大臣都要给先君一个谥号。这是后代的君王议论前代君王,是以下犯上,从我这儿开始,废除谥号。从今之后,朕称“始皇帝”,下面是二世、三世,直至万世(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政统一天下之后,要办的事、待办的事、急办的事可以说千头万绪。为什么赵政如此重视自己的称号问题,首先要解决这件事情呢?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赵政这种做法本身,表明他的野心在极度膨胀,头脑已经开始发热了。秦始皇兼并六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皇帝”一词非他莫属。之后,他还制定了一系列与皇帝有关的制度,如“制”“诏”是皇帝命令、文告的独特形式,“陛下”是臣民对皇帝的尊称。皇帝的亲属也有了独有的称谓,如皇帝的父亲叫“太上皇”,皇帝的母亲叫“皇太后”,皇帝的妻子封为“皇后”等。与此同时,秦始皇还建立了与皇帝相关的礼仪制度,但是由于史料匮乏,它的原始面貌我们很难厘清。

另外,秦始皇之所以对自己的称号如此在乎,还出于一个重要原因,即他急切地需要为自己正名。

正名是论证政权合法化的基础。赵政九岁回到秦国之后,就成为了太子异人的嫡子。这注定了他将来一定要继承大统,成为秦王。因此,赵政九岁之后应当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为自己将来当秦王做好了文化上的准备。关于这方面的直接史料,我们目前无从看到,但是,赵政少子胡亥受业于赵高,赵高本人是一位文字学家,而且深通法典。从这一情况来看,赵政九岁归国之后接受的教育肯定不差。如果我们这个推断不错的话,受过良好教育的赵政当然懂得正名的重要性。赵政的“议帝号”就是要正名。先秦诸子历来非常重视正名,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正名”对维持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与有序,以及对老百姓的统治都有很大的意义。所以,赵政统一天下后首先忙着为自己正名。

神化是树立皇帝权威的必经之路。赵政自称“皇帝”,独占“朕”字,政令称“制书”“诏书”等,目的都是为了神化自己,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形式把自己和全体臣民严格区别开来,最大限度地把自己标榜得与众不同,显示出自己的独一无二。这套神化造势术,一方面源自韩非学说中的“术”和“势”,另一方面则源自赵政自己的政治需求。为了让别人感觉自己地位的神圣不可侵犯,赵政认为必须有一整套形式上的仪式作为神化自己的手段。

“皇帝”称号本身就是在神化自己。“皇”是“天人之总称”,赵政不要“泰皇”,但取“皇”,因为“皇”是尊贵之称。“帝”是“天号”。“皇”与“帝”合称“皇帝”,神化的意义更为明显。

圣化是树立权威的又一条路径。赵政废王称皇帝,确有“称成功,传后世”,展示并炫耀自己功德的一面,但是,赵政更改称号更重要的目的是圣化自己,使自己成为天下一切崇拜的集中代表。

神化、圣化自己的基础是皇帝意识。

作品简介:

《千古一帝秦始皇》是王立群“读《史记》”系列巅峰之作《秦始皇》的新版本,既为新, 自然融入了更多的新材料、新思路、新认识、新感想。该书对秦始皇的解读可以说是王立群先生个人学识与思想融汇的高峰,其谨慎周密的考证与大胆创新的推测、 其行云流水的表述与旁征博引的阐释都会令读者叹为观止。全书不仅展现了秦始皇作为中央集权制开创者所创建的雄伟霸业,也对秦始皇其人功过是非进行了多方面 的评述。

作者:王立群

标签:王立群千古一帝秦始皇历史传记秦朝百家讲坛

千古一帝秦始皇》最热门章节:
1代后记 秦皇吟2尾声3四十七 难说再见 帝国覆灭 原因几何4四十七 难说再见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5四十七 难说再见 统一是最大的贡献6四十六 千古一帝 绝对的暴君:民间的声音7四十六 千古一帝 掀翻一个世界 自是千古一帝8四十六 千古一帝 郡县制分封制 又起争议9四十六 千古一帝 焚书坑儒:两千年公案渐趋真实10四十五 唐人论秦 郡县制再获评骘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