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 精彩片段:
四十四 汉儒评秦
评秦皇入骨七分深
贾谊对大秦帝国速亡的分析有没有道理呢?
第一,关于“三主失误”。贾谊认为秦始皇对大秦帝国的速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秦二世是沿袭秦始皇的错误不悔改,秦王子婴是无奈。应当说,这个分析是恰当的。
我们看看掌权时间: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从二十二岁亲政到五十岁病故,实际执政长达二十八年;秦二世在位仅仅三年;秦王子婴继位仅四十六天。单单从时间上看,对于大秦帝国的速亡,秦始皇绝对难辞其咎。秦二世在位虽然只有三年,但是这三年大秦帝国政治极度混乱,这加速了大秦帝国的速亡。到秦王子婴继位,秦始皇的儿女全部被杀,重臣能臣全部被杀,秦国无人可用、无兵可用。唯一可以支撑残局的章邯也在此前被秦二世逼降项羽。所以,真正失误的只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秦王子婴只是无力挽狂澜于既倒。因此,贾谊对秦始皇、秦二世的问责是有道理的。对子婴,贾谊并未苛责,看法也极有见地。由于秦始皇负有主要责任,所以,讨论大秦帝国的速亡实际上就是对秦始皇的评价。
第二,关于“大臣失语”。贾谊认为,大臣失语是大秦帝国速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看法点到了命门上。不过,贾谊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讲透,而他也不可能把这个问题讲清楚。
为什么“大臣失语”关乎国家要害?因为它关系到帝国制度的自我修复能力。
秦始皇个人犯错误并不要紧,如果秦始皇创建的皇帝制度是一个完善的制度,它自身一定会有一种自我修复功能,它能够给皇帝以必要的修正。
综观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挽救一个帝国败政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皇帝罪己;二是大臣劝谏成功;三是皇帝易人。
第一种,皇帝罪己。这一种方法最为不易,当皇帝者必须痛切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且有认错改过的决心(至少能装装样子)。汉武帝就是曾下“罪己诏”改变治国过失的皇帝。汉武帝即位之后,发动了长达四十年的对匈奴的作战,造成了天下人口锐减、财力匮乏的严重局面,整个社会都处于动荡崩溃的边缘。在这一危急时刻,汉武帝当即立断,下罪己诏,检讨自己的过失,与民休息,大大缓和了严重激化的社会矛盾,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第二,大臣劝谏成功。这种情况最多。皇帝制度下的自我调整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大臣的劝谏。后代帝王还专门设置谏官,专门负责对皇帝的施政进行劝谏。
第三,皇帝易人。皇帝制度是典型的终身制。老皇帝总是要站好最后一班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所以老皇帝不死,新皇帝不立,老皇帝的弊政就不能终止。皇帝易人有三种模式:一是皇帝死亡;二是宫廷政变;三是易代易帝。
但是,这三种模式都不容易实现。
皇帝死亡不是一厢情愿的事,生命的代谢有它自身的规律,因此我们不可能指望一位昏君尽早过世。
既然昏君不死,那就只有另一种办法,人为地除掉他。这就是政变!政变具有极大的风险,而且即使政变成功谁也无法保证继位的皇帝一定是一位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