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20·铁血蒙元 精彩片段:
第四章 崖山之后
一、大中华
至元十六年(1279)二月的崖山之战是艰苦卓绝和悲壮惨烈的。正如我们在《风流南宋》中所说,临安政权在杭州投降以后,抵抗运动的领导者们在福州拥立了新皇帝,建立了小朝廷。新皇帝年幼无知,小朝廷命运多舛。他们在泉州跟掌握实权的阿拉伯商人蒲寿庚翻脸,从而失去了借助海军优势和海外贸易站稳脚跟的机会,只能败退广东。
崖山,是他们的最后一站。
位于今天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崖山,是有着两座小山和一处军港的海岛。因此,流亡政府的军事长官张世杰决定把这里建成抗元复国的基地。他将上千条战舰联结起来筑为水寨,又建造了行宫和军营,准备死守到底。☾1☽
没想到,元军只用一天就攻破了这壁垒。
攻破并不奇怪。因为崖山基地固然易守难攻,却同时也是死胡同。因此,当元军占据了南端入海口,又切断了淡水供应之后,张世杰他们就几乎只能坐以待毙。事实上,连续多日喝不上水的宋军战斗力大为减弱,在元军兵分四路全面围剿的凌厉攻势之下,很快就兵败如山倒,血流成河。
更糟糕的是,小皇帝的旗舰被护卫艇团团围住,也动弹不得。此前在逃亡途中,即位于福州的赵昰(读如夏)已经去世,这时的小皇帝是拥立不久的赵昺。文官领袖陆秀夫对赵昺说:国事至此,唯有一死,不可受辱。于是背负小皇帝跳海自尽。杨太妃闻讯,也跳海自尽。逃离崖山的张世杰得到消息,任凭风浪掀翻舰船,堕水溺死。☾2☽
至此,南宋彻底灭亡。
崖山之后也被视为一个时代的开始:忽必烈真正成为中华皇帝,中华帝国则进入了蒙古时期。那么,与之前那些历史阶段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呢?
那就是“中国”变大了。
毫无疑问,此处的“中国”是指秦汉以后作为领土国家的中华帝国,而非先秦时期作为“天下之中”的中原地区或城市。但即便如此,跟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相比,元以前的规模其实有限。秦的版图并不大。汉唐有了西域,后来却又失联,帝国政府也不能号令蒙古高原,更不用说版图更小的两宋。当然,我们可以也应该把辽、金和西夏都看作“中国”的一部分,正如五胡十六国和北魏都是中华。可惜这些政权至多中型,甚至小型,中华大地也处于分裂状态。
统一而且超大的,是元。
或者说,蒙古帝国的大元部分,中华帝国的大元时期。
此后就一直统一,也一直很大,明和清都比从前的中华帝国大出了一两圈。这其实是元代确定的框架和范围,不但东北和云贵永久性地成为中国的省份,而且吐蕃和澎湖也纳入了中华的版图。正是由于这些改变,中国疆域的图形才从两汉的“哑铃”变成了后来的“秋海棠”或“雄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