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易中天中华史12·南朝,北朝_第四章 宗教问题 五、太武与梁武

易中天
中国历史
总共27章(已完结

易中天中华史12·南朝,北朝 精彩片段:

第四章 宗教问题

五、太武与梁武

佛教大难临头。

公元446年,也就是太武帝拓跋焘亲至道坛接受符箓的四年后,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全面禁佛。太武帝的指令十分明确:所有的寺庙和佛像都必须捣毁,所有的经书都必须烧掉,所有的僧人无论老少都必须坑杀。而且,带兵离京平叛的太武帝,在长安就已经这样做了。

幸运的是,留守平城的皇太子拓跋晃不以为然。于是他一面上书父皇力陈不可,一面故意泄露消息,让各地的僧人带着经书佛像藏匿起来。不过,无法藏匿的寺庙还是被毁于一旦,太子本人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但,如果不是他的暗中维护,佛教面临的将是灭顶之灾。

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次大法难。

造成法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以后再说,直接原因则有两个:一是太武帝发现长安某寺庙居然私藏武器、财宝、酒具和女人;二是他的身边有人撺掇。☾1☽

撺掇太武帝的是崔浩。

崔浩是拓跋焘的亲信,也是寇谦之的盟友。当时,寇谦之带着编造的神话和经书来到平城,却没想到当局并没有那么好哄骗。太武帝只是给他安排了食宿,朝野上下也将信将疑。如果没有崔浩,寇谦之肯定一事无成。

那么,崔浩为什么要帮助寇谦之?

志同道合,或利益相关。

出身名门望族的崔浩是华夏文明的维护者,他的理想则是实现鲜卑民族和拓跋政权的全盘汉化(请见本书第二章)。因此,崔浩对佛教这种外来文化和外国宗教很是反感。他要尊崇的是儒家学说,哪怕这儒学已不纯粹。

对此,寇谦之深表理解和同情。

这同样并不奇怪。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新天师道可以说是披着道教外衣的新儒学,寇谦之的宗教改革则是道教的儒学化。他甚至向崔浩虚心求教说:太上老君赋予我的使命,是辅佐太平真君,承继千古绝统,因此令我兼修儒教。可惜我才疏学浅孤陋寡闻,还请你多多指导!

于是,崔浩便帮寇谦之恶补儒学。

作品简介:

《易中天中华史12·南朝,北朝》是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二卷(第二部《第一帝国》终结篇),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书写了中华史上最动人的一段乱世。

北方五胡乱华,却最终全盘汉化。北魏孝文帝为争正统,强逼鲜卑大臣们在朝堂上只能说汉话,胆敢违命,撤职查办!严令宫中女人只能穿汉服,本族的夹领小袖一律废除……北方这座大熔炉,见证了民族融合的力度。南方王朝更迭,宋齐梁陈,个个短命……南方这块试验田,验证了士族的没落。

易中天中华史《易中天中华史12·南朝,北朝》,依据权威可靠的历史文献,以经典的易中天式解读,使南北朝历史从此变得条理清晰、轻松好读,让你两小时读懂四百年乱世风云。

刘渊明明是匈奴天子,却定国号为汉,把刘邦、刘备奉为列祖列宗,选择了“借壳上市”。

石勒不过是个被人贩卖的奴隶,却封王称帝,成功实现“逆袭”。

苻坚一统北方,踌躇满志,淝水一战,落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剃光头、留辫子,原始野蛮的鲜卑拓跋部,悄然在北方崛起,“胡无百年国运”的神话从此被打破。

拓跋改为元姓、独孤改为刘姓、步六孤改为陆姓……不讲鲜卑语讲汉语,不穿鲜卑服穿汉服,是什么让孝文帝下定全盘汉化的决心?

宋武帝刘裕的九个儿子,四十多个孙子,几乎都死于非命。

十五岁的齐和帝不愿意吞金自杀,要来好酒喝得大醉,任由梁武帝派来的杀手把自己送上西天。

梁武帝没事儿就闹出家,四次舍身同泰寺,逼得大臣们花了四个亿为他赎身。

亡国之君陈后主,在隋军打进城的时候自作聪明地躲在井里,不料对手要“落井下石”,被一根绳子拉了上来,也喜剧性地结束了一个时代。

作者:易中天

标签:易中天中华史中国历史文化人文

易中天中华史12·南朝,北朝》最热门章节:
1附录 本卷大事年表2后记 一国两朝,南方北方3第五章 再造新文明 五、整合的力量4第五章 再造新文明 四、沼泽地5第五章 再造新文明 三、长城内外6第五章 再造新文明 二、淮河南北7第五章 再造新文明 一、重归一统8第四章 宗教问题 五、太武与梁武9第四章 宗教问题 四、拾阶而上10第四章 宗教问题 三、一步登天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