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易中天中华史12·南朝,北朝_第五章 再造新文明 三、长城内外

易中天
中国历史
总共27章(已完结

易中天中华史12·南朝,北朝 精彩片段:

第五章 再造新文明

三、长城内外

先看北方。

北方的边界是长城,正如南北的分野在淮河。淮河是天然的,长城却是人为的。早在南北朝之前,长城就已经成为一条分界线,把内地与外族区分开来。那个时候,长城以外的地老天荒才是北,长城以内淮河以北则是中,是文化先进文明璀璨的中国和中华,也叫中土和中夏。☾1☽

与夏相对应的是夷,是蛮夷戎狄,也叫胡。

毫无疑问,在这种并不礼貌的称谓背后,有着文化的优越感,也有着民族的自信心。只不过谁都没有想到,有一天事情竟会变成这样:长城之外的戎狄成了内地的主人,原来的主人则被撵到东南一隅,并被称为岛夷。

长城内外,天翻地覆。

这样的变化谁都无法适应,包括那些胜利者。面对突然出现的权力真空和历史舞台,他们只能各自占山为王或者次第登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自己的血性和蛮野,并把好端端的中原大地变成破碎的山河。

五胡十六国之乱,原因就在这里。

然而即便在这空前的动荡之中,文明的力量也仍在顽强地生长,从混乱走向有序则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于是前有后赵石勒的小统一,后有前秦苻坚的大统一。尽管两次统一都很短暂,未来的走向却毋庸置疑。而且无论羯人的后赵,氐人的前秦、鲜卑的北魏,都自称中华。

这就跟罗马不同。

曾经的世界领袖西罗马帝国,是在北魏冯太后开始体制改革那年(公元476年)灭亡的。命丧黄泉的西罗马分裂为诸多的碎片,只有东边的拜占庭帝国活到了中国明朝的景泰年间,最后在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也就是在这一年,英国和法国打完了他们的百年战争。

不过,拜占庭虽然号称东罗马,却其实是另一个国家,也是另一种文明。至少,它的初期更像是亚历山大帝国的起死回生,希腊传统的借尸还魂,再加上基督教会的社会革命,而不是罗马文明的伟大复兴。真正的罗马文明,从迁都君士坦丁堡那天起就已经死了。

事实上罗马也是先分裂后灭亡,而且这种分裂跟三国和南北朝也不可同日而语。三国都是汉族政权,北朝则实行双语制,东西罗马却分别是希腊语和拉丁语文化区。于是东罗马渐行渐远,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则在西罗马破碎的土地上由日耳曼人创造出来。

中华与罗马,是不同的裂变。

作品简介:

《易中天中华史12·南朝,北朝》是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二卷(第二部《第一帝国》终结篇),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书写了中华史上最动人的一段乱世。

北方五胡乱华,却最终全盘汉化。北魏孝文帝为争正统,强逼鲜卑大臣们在朝堂上只能说汉话,胆敢违命,撤职查办!严令宫中女人只能穿汉服,本族的夹领小袖一律废除……北方这座大熔炉,见证了民族融合的力度。南方王朝更迭,宋齐梁陈,个个短命……南方这块试验田,验证了士族的没落。

易中天中华史《易中天中华史12·南朝,北朝》,依据权威可靠的历史文献,以经典的易中天式解读,使南北朝历史从此变得条理清晰、轻松好读,让你两小时读懂四百年乱世风云。

刘渊明明是匈奴天子,却定国号为汉,把刘邦、刘备奉为列祖列宗,选择了“借壳上市”。

石勒不过是个被人贩卖的奴隶,却封王称帝,成功实现“逆袭”。

苻坚一统北方,踌躇满志,淝水一战,落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剃光头、留辫子,原始野蛮的鲜卑拓跋部,悄然在北方崛起,“胡无百年国运”的神话从此被打破。

拓跋改为元姓、独孤改为刘姓、步六孤改为陆姓……不讲鲜卑语讲汉语,不穿鲜卑服穿汉服,是什么让孝文帝下定全盘汉化的决心?

宋武帝刘裕的九个儿子,四十多个孙子,几乎都死于非命。

十五岁的齐和帝不愿意吞金自杀,要来好酒喝得大醉,任由梁武帝派来的杀手把自己送上西天。

梁武帝没事儿就闹出家,四次舍身同泰寺,逼得大臣们花了四个亿为他赎身。

亡国之君陈后主,在隋军打进城的时候自作聪明地躲在井里,不料对手要“落井下石”,被一根绳子拉了上来,也喜剧性地结束了一个时代。

作者:易中天

标签:易中天中华史中国历史文化人文

易中天中华史12·南朝,北朝》最热门章节:
1附录 本卷大事年表2后记 一国两朝,南方北方3第五章 再造新文明 五、整合的力量4第五章 再造新文明 四、沼泽地5第五章 再造新文明 三、长城内外6第五章 再造新文明 二、淮河南北7第五章 再造新文明 一、重归一统8第四章 宗教问题 五、太武与梁武9第四章 宗教问题 四、拾阶而上10第四章 宗教问题 三、一步登天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