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易中天中华史11·魏晋风度_第四章 风尚 三、人与自然

易中天
中国历史
总共27章(已完结

易中天中华史11·魏晋风度 精彩片段:

第四章 风尚

三、人与自然

谢鲲最欣赏的除了嵇绍,就是卫玠。

玠读如介,是一种玉器。卫玠自己也人如其名,像玉一样漂亮。据说,少年时代的他曾经坐一辆白羊车在洛阳城里走,结果满街议论纷纷:这是谁家玉璧般的孩子?

从此卫玠号为“璧人”。

可惜璧人儿不经看。卫玠二十七岁那年到建康时,由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的人围得像一堵墙,竟不堪其扰一命呜呼,当时的说法叫做“看杀卫玠”。

当然,漂亮得像玉的并非只有卫玠。夏侯玄和庾亮是玉树,李丰和嵇康是玉山,此外与王戎齐名的裴楷,夏侯玄的远房侄儿夏侯湛,还有美男子潘岳,也都被称为“玉人”,夏侯湛和潘岳还被称为“连璧”。

如此看来,以玉比人,乃是当时的风尚。

那么,魏晋名士为什么如此看重玉?

或者说,玉的品质是什么?

纯洁而高贵。

实际上这就是魏晋风度的追求,因为这种风度的创造者是士族。士族这个概念常常让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学家感到为难,因为在他们的话语系统中没有相应的词语可供翻译。出于无奈,便只好使用“贵族”这个称谓。

然而士族与贵族并不能画等号。根本的区别,在于贵族有世袭的爵位,士族没有。他们甚至不像欧洲中世纪的骑士,还有一个君主将剑放在右肩的册封仪式。因此,士族要实现彼此之间的身份认同,以及与其他阶层和族群的区别,除了靠族谱,还得靠外在风度和内在精神。

那么,什么样的精神和风度能够代表士族?

高贵和清纯。高贵是为了与卑贱者相区别,清纯则是为了与混浊者划清界限。这两条缺一不可,因为士族是一个优越感极强的阶层。他们通婚必须门当户对,也不能跟身份不配的人坐在一起,即便后者贵为皇亲国戚。毛曾被称为靠着玉树的芦苇,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出身寒门。

作品简介:

爱美,清谈,酗酒,嗑药,男人女性化,这是怎样的风度?

漂亮又丑陋,清高又贪婪,潇洒又势利,高雅又庸俗,真实又虚伪,这是怎样的时代?

江山易主,中原逐鹿,衣冠南渡,五胡入华,这是怎样的变故?

畸形的独立,病态的自由,虚无的真实,脆弱的美,这是怎样的追求?

中华的历史为什么注定有此一劫?魏晋在历史上的地位究竟如何?这些难解之谜留给我们的启迪又是什么?

作者:易中天

标签:易中天中华史中国历史文化人文

易中天中华史11·魏晋风度》最热门章节:
1附录 本卷大事年表2后记 那些女人3第五章 价值观 五、走向南北朝4第五章 价值观 四、非病不可5第五章 价值观 三、畸形的独立6第五章 价值观 二、病态的自由7第五章 价值观 一、真真假假8第四章 风尚 五、无弦琴9第四章 风尚 四、魏晋世界杯10第四章 风尚 三、人与自然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