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易中天中华史11·魏晋风度_第四章 风尚 五、无弦琴

易中天
中国历史
总共27章(已完结

易中天中华史11·魏晋风度 精彩片段:

第四章 风尚

五、无弦琴

据说,陶渊明的琴没有弦。

不清楚他为什么要有这样一张无弦琴。如果是因为不懂音乐,或认为大音希声,固然可以无弦,那张琴岂非也是多余?然而陶渊明却偏偏要有琴。而且但凡有酒,就要抚弄那无弦琴,演奏着谁也听不见的乐曲。

也许,琴就是他的麈尾。

没有证据显示陶渊明参加过清谈,但这绝不意味着他是另类。相反,作为魏晋最后一位名士,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也是哲学和艺术的。只不过殷浩他们要以其他清谈家为交流对象,陶渊明的对象却是田园和自己。

这一点,可以从他的诗中读出。是啊,为什么村子里的鸡鸣狗吠,邻居家的炊烟袅袅,田野中的良苗远风,农耕时的带月荷锄,这些再普通寻常不过的情和景,会变成他心中和笔下的情之所钟?诗人其实已经做了回答: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辩就是言说,不是辨别。人类需要言说,是因为有心意要表达。心意可以是情感,是意志,是认识,但都需要通过概念性的语言来传递。然而概念性语言(言)能不能充分地表达心意(尽意),却是一个问题。为此,魏晋玄学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可以,一派认为不能。

这就是“言尽意”和“言不尽意”之争。

也因此,此处的“辩”不能写成“辨”。

陶渊明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只是告诉我们,当他采菊东篱下,悠悠然无意间看见了南山,看见那缓缓西下的秋阳和结伴而归的飞鸟时,就已经领悟到了什么(此中有真意),但想说的时候却忘了该怎么说。

当然,更重要的是:不必说。

所以,他的琴也不必有弦。因为重要的是真意,忘言则无关紧要。有此真意,则即便“结庐在人境”,也能“而无车马喧”,何况还有那菊花,那南山,那飞鸟。

这其实是艺术化的玄学。

作品简介:

爱美,清谈,酗酒,嗑药,男人女性化,这是怎样的风度?

漂亮又丑陋,清高又贪婪,潇洒又势利,高雅又庸俗,真实又虚伪,这是怎样的时代?

江山易主,中原逐鹿,衣冠南渡,五胡入华,这是怎样的变故?

畸形的独立,病态的自由,虚无的真实,脆弱的美,这是怎样的追求?

中华的历史为什么注定有此一劫?魏晋在历史上的地位究竟如何?这些难解之谜留给我们的启迪又是什么?

作者:易中天

标签:易中天中华史中国历史文化人文

易中天中华史11·魏晋风度》最热门章节:
1附录 本卷大事年表2后记 那些女人3第五章 价值观 五、走向南北朝4第五章 价值观 四、非病不可5第五章 价值观 三、畸形的独立6第五章 价值观 二、病态的自由7第五章 价值观 一、真真假假8第四章 风尚 五、无弦琴9第四章 风尚 四、魏晋世界杯10第四章 风尚 三、人与自然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