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 精彩片段:
刨根问底
⊙詹天佑之所以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其广东顺德老乡梁敦彦的推荐起了很大作用。这条铁路也使得梁的女儿梁霭珊嫁给了詹的儿子詹文光。
⊙孙中山有“孙博士”之称,且在国际上甚是流行。有人说,孙中山一生从未得过博士或荣誉博士学位,说他是博士纯属以讹传讹,因为孙是医学院毕业,也行过医,博士一说可能是Dr.(医生)一词的误译。
⊙1887年,日本政府中的侵华“激进派”制定了一个侵略中国的《征讨清国策》,提出“以五年为期,抓住时机,准备进攻”的战略计划。但当时以伊藤博文为首的“缓进派”考虑到日本羽翼未丰,实力不强,担心挑起战争后,沙俄会乘机南下,坐收渔人之利,因此主张日本应先积蓄力量,“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过十年看中国情形再行办理”。明治政府采纳了伊藤博文等人的意见。
⊙1925年,孙中山因肝癌逝世,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举行公祭。建国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在唁电挽幛中,也均称孙为“国父”。这是孙中山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
⊙刘师培生有异相,尻部有一根长不及寸的无骨肉尾,左足正中有一块龙眼大小的鲜红胎记,故被称为“老猿再世”。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在新思潮影响下,一些进步青年开始废姓,只用名字称呼,“冰之”叫起来不方便,于是她采用笔画简单的“丁”字为姓,叫“丁冰之”。后来她想当演员,欲改一朗朗上口的艺名,便闭目在字典上摸到“玲”字,从此“丁玲”成为她的新姓名。她发表处女作《梦珂》时,第一次使用此名。
⊙婉容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七日(1906年11月13日)。原籍黑龙江省讷河市龙河乡满乃屯,达斡尔族,后编入满族正白旗。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年号为“大同”。1932年9月,溥仪与日本签订《日满议定书》,日本政府正式承认“满洲国”,“满洲国”也承认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
⊙黄遵宪27岁时,作过一首《由轮舟抵天津》的诗,首次提到了“轮舟”这种西洋物什。后来他去美洲、欧洲等地游历,所作诗中无不充满了对洋玩意儿的赞叹与倾慕。比如他写火车:“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林纾为闽人,所以在他的翻译作品中,很多人名、地名都以闽语发音为音译,如1899年福州素隐书屋出版他所译的《华生包探案》(后来的《福尔摩斯探案》),在书中,他便以闽语发音,将“Watson”译为“华生”,“Holmes”译为“福尔摩斯”。此后这两个译名成为家喻户晓的定译。
⊙杜月笙本名杜月生,因生于农历七月十五而得名。章太炎引经据典,为其改名为杜镛,号月笙。典出《周礼大司乐疏》:“东方之乐谓之笙,西方之乐谓之镛。”
⊙苏曼殊才华横溢,因遁世出家,被人称为“革命诗僧”。他有《本事诗》一首云:“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此诗流传海内外,号称凡有井水处,均能歌“尺八箫”。
⊙张发奎本名张发葵,在投考黄埔陆军小学时,负责登记的考官将其姓名改为发奎,意思是男子汉大步走。
⊙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目的是“以保国粹为主义”,第一次提出“国学”之名,后来梁启超在撰写《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时,也提及了“国学”一词。1905年2月23日,章太炎、刘师培、邓实等创办《国粹学报》,在发刊词中说“刊发报章,用存国学。月出一编,颜曰国粹”,至此,“国学”之名便固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