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全传 精彩片段:
第六十三卷 清
第三百六十四章 逊帝爱新觉罗·溥仪
一、冲龄登基唯我独尊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爱新觉罗·溥仪是这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坎坷曲折,前半生,三岁登基,以后三度称帝,在位时名义上唯我独尊,事实上无异囚徒;后半生,由皇帝变公民,过上了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为中国人民做出了他所能做出的积极贡献。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正月十四日,北京城里醇王府邸,一位新生婴儿呱呱坠地,这就是中国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溥仪的父亲载沣,8岁时承袭王位,长大后谨遵其父醇贤亲王奕劻的遗训,为人处事酷似其父。他所以能像第一代醇亲王一样成了皇父,却不是因为像老醇亲王那样有一位皇太后的亲妹妹做福晋,而是另有因由。
原来在戊戌政变后,光绪虽被囚瀛台,但只要他活着,对慈禧和顽固派们来说,就是一个潜在的莫大威胁。因此,他们想方设法要根除后患,结果由于洋人的干涉,未能如愿。于是,慈禧决意利用“义和团”发泄胸中的闷气,同时要使列强明白左右中国局势的是她,而不是那个列强为了自身利益所极力维护的光绪。结果弄巧成拙,胸中闷气未出自不必说,还险些被列强当做“祸首”加以惩办。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公开要光绪五弟载沣前往德国,为克林德公使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杀一事道歉,载沣到德国后,受到了德国皇室的隆重礼遇。再有列强对光绪的态度也还没有改变。积数十年统治经验的慈禧,深知“庚子事变”后的清王朝,内外诸事若违背了洋人的意愿,后果不可逆料。因此,为缓解各方矛盾,确保自己的地位,慈禧觉得有必要觅一良策。这个“良策”很快让她找到了:即为醇亲王指婚,将心腹大臣荣禄之女嫁与载沣,以笼络控制光绪及载沣。不过,这时她恐怕还没有在醇王府里再造出一条“潜龙”的想法。促成醇王府飞出第二条“潜龙”的,应该说主要是庆亲王奕劻和戊戌政变后飞黄腾达的袁世凯。
奕劻(公元1836年~1918年),爱新觉罗氏,乾隆第十七子之孙。为人贪鄙庸劣,精于投机钻营之道。光绪一朝,由一名远支宗室最低爵位的辅国将军,累迁至亲王。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他奉旨议和,结好洋人,同时也为慈禧所看重,随后即入值军机处,并升到首席军机大臣的高位上,儿子载振也做了工部尚书,父子同朝,显赫一时,令王公大臣们侧目。
袁世凯自戊戌政变为慈禧立了大功,从此官运亨通,扶摇直上,几年时间由直隶按察使逐次升迁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外务部尚书。在此期间,他不惜重资,买通了只要给钱连祖宗都可以卖掉的庆亲王奕劻,借改革军制扩编北洋新军之机,使其成为京师重地的一个强大武装集团,并采取种种手段,几乎使北洋军成了完全听命于他一人的袁氏武装。
奕劻的贪鄙庸劣、要钱不要祖宗,袁世凯的贿买新贵、暗建袁氏武装,使慈禧有些不放心。于是,她借筹备立宪之机,上调袁世凯入值军机处,意在收回袁世凯军权。政治嗅觉十分灵敏的袁世凯,从自己的升迁调任中,也感觉到气候有些异常,他这时感到自己远不是西太后的对手,因此为长久计,不待慈禧下令,便主动交出了北洋军权。作为一名汉族官员,袁世凯的这一举动非但没有使慈禧解除疑虑,反而使她预感到了某种可怕的威胁,这不但是对自己的威胁,而且是对爱新觉罗氏江山的威胁。这位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皇太后,虽已届垂暮之年,对权力斗争并不糊涂。她深知袁世凯交出北洋兵权并非出自本意,其对北洋军的实际控制能力,远非朝夕能解除得了。至1908年秋,慈禧也大病缠身。就在这时,一个令她震惊的消息传来:袁世凯怕西太后死在光绪之前,光绪再次执政将报复自己,因此正在策划废掉光绪,拥立奕劻之子载振为皇帝。为了爱新觉罗氏的江山社稷及子孙计,慈禧认为该是采取果断措施的时候了。
经过再三权衡,慈禧终于拿定了主意。谕令庆亲王奕劻前去察看东陵工程,同时将袁世凯的亲信段祺瑞所部第六镇北洋军调离北京,令陆军部尚书满州贵族铁良统辖的第一镇进京换防。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日,光绪帝病危,慈禧颁发了“醇亲王载沣著授为摄政王”的懿旨,同时令将载沣年满3岁的长子溥仪送进皇宫教养。从而为大清王朝的皇统接续做好了安排。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驾崩,慈禧面谕王公大臣: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着入承大统为嗣皇帝……着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大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这时慈禧并不知道自己也将紧随光绪而去,二十一日这天,她“终日料理大事,至晚乃获休息,虽极辛苦,而体力反较佳。翌日,仍于6点钟起召见军机与皇后、监国摄政王及其福晋即荣禄之女,谈话多时,以新帝之名下一谕,尊皇后(光绪皇后隆裕)为太后”。不意午饭时分突然晕倒,醒后感觉异常,自知末日已至,急诏隆裕皇太后暨监国摄政王等,谓:“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懿旨,由摄政王随时请而施行。”做好了这样的安排之后,慈禧才放心地归天去了。她满以为有光绪亲兄弟摄政监国,有自己的亲侄女裁决“重大事件”,大清王朝的江山就万无一失了。
光绪、慈禧去世之后,经过半个多月的准备筹划,王公大臣们拟定新帝于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九日举行“登基大典”,年号宣统,改明年为宣统元年。
溥仪自3岁称帝成了“真龙天子”后,便像以往的皇帝一样,再也听不到别人呼唤他的名字。同、光二帝的后妃及他的祖母、亲生父母都称他“皇帝”,朝廷里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及后来他的师傅们呼他“皇上”,太监、宫女和乳母等叫他“万岁爷”或“老爷子”。从这时起,他就被从不同侧面培养和铸造着“真龙天子”的特殊人格。太监们告诉他:地上万物乃至头上的蓝天都是“皇上”的,天下百姓都是“皇上”的子民和奴仆。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实生活的灌输使他逐步明白了:他衣食住行一切器物上的黄色,是惟“天子”才能享用的明黄色;在宫廷中,除了同治和光绪两位先帝的后妃,所有的人见了他都要跪倒磕头,不论是平辈兄弟还是亲族中的长辈,也不管是鬓发皆白的老者还是教他读书的师傅,无一例外;他说“饿了”,有人为他喝令“传膳”;他要睡觉,有人为他铺床、洗脚;他要起床,有人为他穿衣、洗脸;他要解手,即有人为他端来大小便器具……总之,紫禁城的一切都是为他而设,城中所有人都得围着他转,在位3年如此,退位后享受民国优待12年间也是这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溥仪自幼年起就逐步树立起天下唯我独尊的信念。
就在古老的紫禁城按照传统模式精心铸造着大清王朝末代“真龙天子”的时候,整个大清帝国,却早已成为一只破烂不堪的漏舟,无论爱新觉罗氏如何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其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再前进半步,终于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沉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