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多少事 精彩片段:
“云南王”末路:高原小朝廷的终结
第四节
又一次考验来临。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芦沟桥事变十天后,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宣布奋起抵抗。他说:“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8月,各省军政长官齐集南京开会应变,龙云乘专机到达。在国共内争中,龙云尽量置身事外,以保存实力和维护他治下的云南相对独立地位;但在抗战问题上,虽然也时常有疑虑和防范,他的确做到了先国后己。蒋介石要求云南出两个军,龙云当场表态:“可以办到。但只能先出一个军,另一个军要看战争的情况再定。”蒋介石对此答复很高兴。两人在南京商谈中一致认为沿海地区难保,西南国际交通线必依赖西南。龙云提出赶修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直通印度洋,公路修筑由云南负担,中央补助;铁路修筑由中央负责,云南协助。蒋介石连声称好。
龙云一回云南,即召开军政人员会议通报情况,他说,“日本是真的干起来了”,“局势是很危急的,我们要迅速充分准备”。
他按照承诺,回滇后即派卢汉率一个军出发抗日;1938年初,又派出孙渡率一个军出省。派出参加抗战的都是滇军精兵强将,他们转战千里,在台儿庄、禹王山等战役中浴血奋战,寸土不让,痛歼来寇,日本报纸惊呼:“遇到滇军这样猛烈冲锋,置生命于不顾,实为罕见。”
据统计,八年抗战,滇军经历各重大战役二十余个,伤亡官兵共计十余万人。云南地处大后方,龙云知道战事一开,云南必成重镇,粮食供应是头等大事,而云南素来稻米不能自给。早在1931年东北事变时,他就开始办理“积谷",也就是储备粮食,到1937年夏,积谷已有相当规模。
抗战中,云南境内大军云集,进人滇境的部队有第二军、第五军、第六军、第八军、第五十二军、第五十三军、第五十四军、第六十军、第六十六军、第七十一军、第九十三军等十多个军,人数达数十万;另有美军及技术人员两万多人。同时,内地的机关、学校、工厂源源迁来;缅甸沦陷后,又有大批华侨回国。云南境内人口陡增一百多万,占原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由于龙云着手准备得早,粮食供应基本未出现危机。即便是消费力极强的美军,他们需要大量猪鸡之外,每天还要消耗六万多枚鸡蛋和百余条菜牛,在邻省四川、贵州的协助下,也基本供应充足。
多年之后,谈起积谷之功,龙云欣慰而自得。修通滇缅公路,是云南在抗战中为国家立下的又一大功。到20世纪30年代初,云南还没有一条通往外省的公路;到1937年,通往四川、贵州的滇东公路才通车。1937年8月20日,日本海军省宣布封锁中国沿海,防止其他国家援助中国抗战的物资入境。1937年12月,至关重要的
滇缅公路动工修筑。
滇缅公路北起昆明,南至缅甸腊戌,全长一千一百四十六公里,其中中同境内九百五十九公里。在群山起伏、河流纵横的恶劣地理条件下,云南各族人民日夜奋战,平均每天出工十万人,有时达到二十万。他们自带干粮和工具,只靠手挖肩扛,使这条抗战生命线迅速向境外延伸。由于劳作艰苦,加之工地疫病流行,修路过程中民工伤亡上万。
短短八个月,1938年8月,滇缅公路中国段全线修通。仅下关到畹町的五百五十公里,就完成土方一千一百多万方,石方一百多万方;这一段有大桥五座,中桥二座,小桥二百三十六座,涵洞一千七百八十九个。
通车后国际对是否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修通了滇缅公路将信将疑,美国总统罗斯福派驻华大使詹森亲往考察。看着蜿蜓在险山恶水间、宽五到十米的泥结碎石公路,詹森感叹,这真是“世界之奇迹”,“可与巴拿马运河媲美"。而英国《泰晤士报》连续三天刊登报道和照片,称这条公路的修通“只有中同人可以做得到”。
得到詹森的汇报,美国政府决定,以后援华物资就从这条路输人。仅1941年,从滇缅公路运到中国的物资就达十三点二万吨;1942年初,缅甸沦陷前,又有囤积在缅甸的八万吨物资通过此路抢运到中国;中国入缅作战的十万远征军也从此路输出。
抗战中龙云不计代价,尽力而为,连出征滇军的费用,都由云南地方财政承担。他说:“滇军一枪一弹,都来自云南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