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高层新智囊_第二十一章 康晓光 孜孜探求社会公正的“政治良心化身” 国情研究队伍中的又一匹“黑马”

章晓明
政治经济
总共156章(已完结

中国高层新智囊 精彩片段:

第二十一章 康晓光 孜孜探求社会公正的“政治良心化身”

国情研究队伍中的又一匹“黑马”

2000年1月9日,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宣布正式合作成立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由著名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教授担任中心主任。

胡鞍钢开始涉入中国国情研究是1985年,当时他还是中国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二年,他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周立三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当时这个小组被称为专为政府高层提供国情研究报告的高级智囊组织。胡鞍钢为了完成课题,自己到基层进行调查,写出《人口与发展——中国人口—经济系统分析及人口系统控制对策研究》的著名论文,第一次运用包括人口学、经济学及现代对策论的系统工程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就人口与就业、人口与消费、人口与城市化、人口与环境资源等问题,对中国现代化人口转变特点和预测中国人口数量增长进行研究,提出了如何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建议,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被称为中国国情研究队伍中的一匹“黑马”。1988年,由他主笔的中国第一号国情报告《生存与发展》再次为他赢得声誉,奠定了在中国国情研究队伍中的地位。

康晓光与胡鞍钢的合作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最明显的标志是1996年康晓光与胡鞍钢、王绍光一起完成了中国社会现实的分析报告——《中国地区差距报告》。这实际上是康晓光反贫困行动的一部分。一年前,康晓光的《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问世已使知识界意识到又一个知识精英的崛起。而当1998年康晓光的《地球村时代的粮食供给策略——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与粮食安全》的出版,则证实人们一度流行的猜测:在中国国情研究队伍中,康晓光是继胡鞍钢之后的又一匹“黑马”。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要从事中国国情、经济、科技、教育、环境保护和经济安全的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研究,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研究背景和咨询建议,努力建设成为国家高层决策科学思想库。

中心成立后,康晓光成了中心的专业研究人员,除了继续研究中国反贫困的理论、分析中国各阶层的生存状态外,还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以给中国高层制定政策提供智囊服务。

2002年,康晓光在中国著名的思想阵地《战略与管理》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未来3—5年中国大陆政治稳定性分析》的文章。在这篇中国政治国情解读文章中,他以敏锐的眼光观察和解析了中国大陆的社会状况及其“问题”,提出了关于政治稳定性的“三维分析法”,被专家认为“在理论建构与学术创新方面做出了贡献”。

早在1999年10月,康晓光就在他的那部具有轰动效应的国情读物《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中指出,自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在中国社会内部,正在经历一场不可逆转的“权力分裂”过程,逐步发育出一个相对自治的社会空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是中国数千年悠长历史中未曾有过的现象,其意义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次社会变革。

他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以其独特的视角,观察了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权力如何从政府独家垄断向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转移,因此出现新型的权力格局。康晓光在考察改革以来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后,就社会自治组织的未来目标模式问题提出了合作主义的主张。这一富有启迪意义的提法引起国情专家及中国高层的极大兴趣。

康晓光看到,由于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自由化”便成了目前中国经济领域改革的基本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因素对国内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得中国政治稳定性受到威胁。首先冷战的结束,东欧、苏联的共产党政权已经不复存在,社会主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次,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主导世界事务,美国有恃无恐地干预台湾事务。台海危机很可能触发中国大陆与美国的军事冲突。第三,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度大为提高,加入WTO意味着中国正在更深、更快地融入世界经济。如果再加上通讯革命带来的互联网的发展、市民社会的复兴、全球市民社会的迅猛扩张,以及海外NGO对中国大陆的政治事务的渗透,都会严重威胁中国大陆的政治稳定。

康晓光针对中国大陆的“特殊国情”,开发一种分析和预测政治制度稳定性的简单而有效的分析框架,从“群体”“问题”“手段”三个维度考察挑战政治稳定的力量。即“三维分析法”。

这种“三维分析法”看起来很复杂和深奥。他所说的“群体”是根据资源占有情况对社会成员进行分类的结果。可以以此通过各个群体与这个制度的利害关系来看其对制度的态度。所谓“问题”,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问题”,会对某个群体的切身利益造成损害。社会问题引起的“群体”不满,必将使得他们采取“手段”以推翻制度。因此当某个“群体”感到只有推翻现行制度才能解决问题,而且他们有机会和足够的能力这样做,政治不稳定就发生了。

康晓光把“群体”“问题”“手段”与“政治不稳定”联系起来的逻辑链条是这样的:第一,社会分化,国民分化为不同的社会群体;第二,存在广泛而严重的社会问题;第三,受到这些问题危害的群体感到在现行体制下无法解决问题;第四,他们拥有集体行动的手段,并且采取行动;第五,维护现行制度的力量不能有效地压制反抗行为;结果,导致政治制度不稳定。

康晓光认为,目前流行的“市民社会反抗国家”模型,强调市民社会对民主化的重要意义。这是有道理的。但是,该理论只强调社会中的集体行动及其功能,而有意无意地忽视社会中的阶级分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他在“市民社会反抗国家模型”中引入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强调与国家相对的社会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分化为一系列不同的群体。这些群体各自占有的资源不同,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反应不同,所拥有的行动手段不同,与国家的利害关系不同,因此在分析它们对政治稳定的影响时必须区别对待。

作品简介:

从“中南海专家讲座”制度的建立,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上对专家学者建言的重视,不难看出,在政府与学界、政治与知识分子之间,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正在形成,并逐渐制度化。这种变化根源于执政党的成熟,也与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之路复杂性的认识更趋理性、建设性有关。

本书以第一手的权威资料和大量采访亲历,忠实地反映出这些专家学者的思想成就,从其个人的“呼吸”中可以体悟到国家运行的大气息。

作者:章晓明

标签:章晓明中国高层新智囊政治社会科学

中国高层新智囊》最热门章节:
1第九章 甄小英 奏响中国政治改革的最强音 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2第八章 吴建民 挥扬外交之剑,折冲樽俎 来自最高层的任命:外交学院院长一职举足轻重3第八章 吴建民 挥扬外交之剑,折冲樽俎 指挥若定倾倒法国,巴黎遇险惊动朝野4第八章 吴建民 挥扬外交之剑,折冲樽俎 拿破仑的“青睐”5第八章 吴建民 挥扬外交之剑,折冲樽俎 兀立于沧海横流中6第八章 吴建民 挥扬外交之剑,折冲樽俎 施燕华:又是大使,又是大使夫人7第八章 吴建民 挥扬外交之剑,折冲樽俎 周恩来眼中“精干的人”8第八章 吴建民 挥扬外交之剑,折冲樽俎 申奥:“外交麻辣烫”呛翻欧美“人权”大棒9第七章 解思忠 中南海里的学者官员 附录 素质就是命运10第七章 解思忠 中南海里的学者官员 用“人生篆书”浓缩对人生的思考
更多『政治经济』类作品: